分享更多
字体:

收购欧洲企业远胜购买欧债(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1 00: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收购欧洲企业远胜购买欧债(图)

  

收购欧洲企业远胜购买欧债(图)

  欧元区:我对希腊已经彻底绝望,只有对它断钱、断粮,让它远离我更好! (设计对白)

  新闻背景

  本月初,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关于中国援助欧洲、助其度过债务危机的话题再次火热。有消息称,中国可能很快就会采取行动,最高向欧洲投资1000亿欧元,帮助欧洲化解债务危机。

  中国出手援助欧洲需要有什么考虑?用什么方式援欧最能实现中国与欧洲双赢?欧洲企业深陷困境,是不是中国企业扩大海外投资的一个契机?中企海外并购存在哪些阻力和风险?

  本期圆桌会议,我们邀请中国现代国关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杨沐探讨上述问题。

  (责任编辑:彭金美)

  

  本报记者

  王希怡

  中国立场

  出手前提是

  欧洲先自救

  2月2日,温家宝总理会见默克尔时表示,中国正考虑更大力度参与欧洲的救助基金,但同时强调欧洲需要解决自身的问题。

  专家认为,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目前,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已经显露。欧洲人的消费欲望、购买力都在下降,间接导致中国出口大幅下降。全球市场信心不足,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缓慢,对中国造成的不利影响不言而喻。

  欧债问题靠自身努力

  杨沐向记者表示:“正如温家宝总理所强调,中国是愿意帮助欧洲的。但如何帮助欧洲?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帮助欧洲?这必须要结合中国自身的利益,小心谨慎地考虑。”

  专家认为,“欧债问题要靠自身努力”仍是中方出手的关键条件。“欧洲首先必须自助,然后才能依靠其他国家的帮助,这是包括中美等欧洲以外国家的共识。”杨沐说。

  2月10日,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在首届外交官经济论坛上表示:“欧洲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不要小看欧洲,瘦死的骆驼比马肥,欧洲是藏富于民,搞那么多年市场经济,它的体制,它的内生能力很强。”

  专家:不宜直接买欧债

  温家宝表示,中方有关部门正在对中国通过IMF出资的具体方式,以及通过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和欧洲稳定机制等渠道更多参与解决欧债问题,进行研究和评估。有专家估计,中国可能很快会出资1000亿欧元购买EFSF债券。

  但不少专家对直接购买欧债的风险心存忧虑。对此,江涌向记者表示,他不赞成中国直接出手购买欧债,“中国不能凭空买(欧债),要谈判、要有担保,比如通过IMF,或者德国出面担保。”

  (责任编辑:彭金美)

  

  专家

  点评

  欧债风险较高

  投实体更双赢

  江涌表示,法国、意大利等七个欧洲国家的信用评级,以及EFSF长期信用评级先后被下调,连欧洲国家自己都不愿意买欧债,其风险可见一斑。在他看来,投资欧洲的实体经济更利于双赢。

  杨沐认为,一千亿欧元从数额上来说中国完全有能力承担,但选择什么样的援助方式,中国必须慎重考虑。他赞同购买欧债存在风险,需要对欧债收益有充分的认识。

  “增加向IMF注资的方式,更加注重资本金和收益的安全性,同时还可以提升中国在IMF的话语权,但这会遭到来自欧美等国的一些阻力;欧洲主权债务国家信用评级下降,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的信用评级也被下调,因此购买欧洲债券,风险也很大。”杨沐说。

  在江涌看来,更好的援欧办法是投资欧洲实体经济或半实体经济,如电力、航运、码头等。“现在意大利、葡萄牙等国纷纷考虑出售国有资产融资,这对中国企业是个好的机会,比如中国国家电网收购葡萄牙电力股份就是很好的做法。”

  相对于购买欧债,杨沐也更看好由中国企业出面,出于市场考虑到欧洲去投资,以积极的姿态参与欧债的解决,争取双赢。

  杨沐表示:“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在企业层面,通过中国企业扩大对欧洲企业的投资来提供帮助,这样更有助实现双赢。”

  点睛语

  中国不能凭空买(欧债),要谈判、要有担保,比如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或者德国出面担保。欧洲国家和EFSF的信用评级都被下调,欧洲国家自己也不愿意买,欧债的风险可见一斑。

  ——中国现代国关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江涌

  最好的方式是从企业层面援助欧洲,通过中国企业扩大对欧洲投资的方式,以积极姿态参与欧债的解决,这样更有助实现双赢。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杨沐

  中企跨国门

  时间点和判断力重要

  新年伊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消息接踵而至: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山东重工获得法拉蒂集团75%控股权、国家电网收购葡萄牙电力逾两成股份……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量达207宗,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0%。有业内人士称,中国企业面临积极推进海外并购的重大契机。

  杨沐赞同该观点:“中国是制造业大国,随着经济发展、人民币汇率上升,中国经济需要与海外经济接轨,从而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中国企业应抓住机会,因为无论对于欧企还是中企,都完全可能实现双赢。”

  杨沐表示,中国企业迈出国门,欧美国家部分人出现担心和疑虑的情绪,这很正常。但是,并购毕竟是市场行为,“欧洲企业肯定是有了意向和需求,才会考虑接受并购,否则,我们想买也不能买。因此,这个时候,中国企业面临的阻力变得比较小。”

  江涌提醒,虽然目前欧洲经济形势确实给中国企业迈出国门提供很多的机会,但中国企业必须审慎,其中判断力和时间点很重要。“就像买股票一样,要有充分的风险意识,而且注意不要一拥而上,逐步买进更妥当。”

  经验还不足

  慎防海外并购陷阱

  中企海外并购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不乏夭折或流产的案例,如中铝注资力拓的计划最终以“分手”告终、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股权引发双龙员工的罢工潮等。

  专家认为,海外并购风险与机遇并存,其中不乏陷阱,中企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国外相关法律和市场了解不深,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缺失等短板,是海外并购过程中造成并购失败的一些重要原因。

  江涌表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的比例并不多。“‘买的不如卖的精’,次品卖高价的可能性是有的。”他提醒,发达国家企业毕竟经验老到,中国企业在谈判过程中必须审慎评估,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杨沐看来,经验不足是不少中企的短板。“以印度为例,印度企业有长期参与国际市场运作的经验,很多高管有在欧美留学和工作的背景。”

  杨沐向记者表示:“并购本身是学习的过程,可以去尝试,但尝试过程要小心,要多了解别国的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从一些失败案例中吸取教训。”

  (责任编辑:彭金美)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