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货币竞争——告别通胀的出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1 01:3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林采宜 2012-02-11 01:39:43  

  一个世纪以来,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的波动总是如影随形。在荣枯更迭中,通胀也频频切换着面具,这边刚扮演完加剧危机的杀手,那边又变成扩张需求的猛药。

  导致通胀的因素有各种各样,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

  铸币权与通胀

  从本质上看,货币是流通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本位商品,是经济运行的核心要素,和政治没有关系,和国家也没有关系。金币曾经跨境通行和欧元的跨境使用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目前除了欧元区国家以外,几乎所有的流通货币发行者都是国家政府。按照哈耶克的观点,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使得特定国家(地区)使用单一货币,最大的好处就是降低流通中的计价和结算成本,而其弊端则是周期性的通货膨胀和币值(汇率)不稳定。

  两百年来,大部分经济学家及普通民众都坚信不移地认为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天经地义,并将铸币权认定为国家货币主权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战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其成员国的各项“货币主权”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限制”,唯独对各国政府的货币发行权没有任何限制。因此,铸币权成了各国货币主权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亚当斯密说:从本能来看,所有人都是自利的。布坎南进一步认为:政府在公共选择中的出发点是执政者的利益最大化。换一句话说,在经济市场上人是自利的,在政治市场上,人也是自利的。这种自利导致各国政府总是时不时地开动印钞机来消化财政赤字,通过货币贬值软化债务约束。

  创造稳定货币的可能

  如果把货币贬值归结为经济范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赖账是道德(信用)问题,一个国家赖账就成了“经济现象”。

  贬值让债权人(货币持有者)蒙受严重损失而债务人(货币发行者)却不需要予其以任何补偿。因此,只要政府拥有印刷钞票来摆脱财政困境的权力,通货膨胀就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无解之症。

  以政治权力背书的货币发行,必然以政治利益为出发点。货币经济的历史告诉我们,所有的政府都有通过操纵印钞机来实现短期政治利益的冲动。政府铸币的历史就是货币不断贬值的历史。

  仅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如何创造稳定货币是个很简单的课题。

  一是纸币从本质上说,是发行者的信用支撑其在流通中的币值稳定。以银行信用和政府信用相比较,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有效监督、制约银行滥用铸币权比较容易,而国际社会要建立一个有效机制约束各国政府滥开印钞机却是相当困难,同样是货币的发行主体,就监管机制而言,银行信用是硬约束,而政府信用是软约束,2008年以来,已经有美国、希腊、意大利、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被国际评估机

  构陆续下调,可见政府信用并不比商业信用更为可靠。

  二是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机制由来已久,如果各国能够就货币的跨境流通达成共识,赋予跨国商业银行的货币发行功能,其变化无非在其现有的竞争格局下增加一项“业务”。既然银行之间是竞争的,那么银行旗下的所有业务都面临不同程度的竞争,包括其货币发行的业务。按照哈耶克的设想,“国际通货交易所”的汇兑牌价以及新闻媒体的及时信息披露,将使任何一种货币只要持续贬值,就可能被市场所抛弃,商业银行如果不想退出发钞业务,就必须尽最大努力维持其发行货币的币值稳定。

  三是随着电子支付手段的不断普及,商户的电子收银台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接银行的货币汇兑即时信息,在同一个支付系统或支付终端里可以同时显示以不同货币标示的价格,并以不同的货币进行支付清算,在技术上也已经没有障碍。

  鉴于以上三点,由跨国银行发行竞争性通货来满足日常经济生活中的价格衡量、交易、清算、储备及投资需求,比使用国家发行的单一货币应该更有利于保持币值的稳定,降低各国的通货膨胀率。正如哈耶克在《货币的非国家化》一书中提出的那样:“完全取消政府供应货币的垄断权”,“用发钞银行之间的自由竞争,取代政府对货币发行的垄断和国家性货币体系”。

  当然,发钞银行也可以是各国的中央银行,只要发行货币的央行,也按照和商业银行同样的规则参与“竞争”。

  既然竞争对企业的筛选和淘汰能够创造市场经济的高效率,竞选对执政者的筛选和淘汰能够形成民主政权的有效制约,货币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要素,必定也可以通过竞争机制来筛选和淘汰其发行者。

  货币的非国家化

  一句话,让货币和国家、政府脱钩,通过货币发行权的竞争机制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从制度安排上来看并不难。但要论及政治上的可行性,事情就变得有点复杂。政府对货币发行的垄断权之所以能成为延续两千多年的神话,是因为其背书的是历朝历代执政者的政治利益。

  以哈耶克的话来说:长期以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直在“偷情”,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给了他们“神圣的认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的“婚姻关系”使得滥用铸币权成为政府部门“永恒的诱惑”。没有哪一个执政者在银囊羞涩的时候能抗拒这种“诱惑”,所以,通货膨胀总是会从印钞机里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

  一旦政府失去滥开印钞机的权力,货币不能随意贬值,债务承诺就变成了政府的财政硬约束,欧债危机中的希腊、意大利等国家就是一个例子。但是,欧盟的实践同时也告诉我们,建立一个超国家的国际机构来主导货币的发行,是从一种强权到另一种强权,并不能实现市场机制对货币信用的约束。如果希腊、意大利等债务国不能实现其财政紧缩计划,那么结果只有两个,一是退出欧元区,让本国货币贬值,二是欧洲央行直接让欧元贬值,无论哪条路,最后都是指向通货膨胀。

  所以说,只有在货币发行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才能对货币发行机构形成强约束。那就是:当一个货币发行者不能维持其必须的信用地位时,市场会它发行的货币彻底驱逐出整个流通领域。使之采取各种手段维持货币的信用而不至于其流通地位被其他货币所彻底替代。

  另一方面,用货币竞争的方式限制主权国家滥用铸币权,也是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和贸易的公平性的有效方法。

  众所周知,货币对内贬值摧毁国家信用和市场秩序,对外贬值则摧毁跨境经济往来的利益承诺,货币的竞争性贬值已经成为各国以邻为壑的重要政策工具,一些学者甚至将这种政策工具的使用冠之以“货币战争”。

  货币竞争是市场选择,而“货币战争”则是政治博弈。有了货币竞争,就不会有货币战争。

  欧元区的实践告诉我们,“货币的非国家化”并非天方夜谭,二十年前它是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幻想的乌托邦,二十年后或许还真是我们告别通货膨胀的可能出路。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