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国企膨胀对中国经济长期前景极为不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3 11:21 来源: 中国经营网

  在西方经济忙于应对债务危机的当下,央企反市场和反结构调整的结网鲸吞的后遗症巨大。

  “国进民退”浪潮近年不断涌动,这从各地乐此不疲的央地对接现象就可见一斑。近日,多家媒体报告了央企入皖投资1.8万亿元的消息。截至2011年底,88家中央企业累计与安徽签约项目714个,总投资18407.59亿元,已有398个开工建设,投资规模为10060.89亿元,其中已有79个项目竣工投产,累计实现新增就业人员10428人。

  安徽的央地对接并非个案。实际上,自2009年以来,央地对接现象越来越流行,尤其是2011年,央地项目对接活动更是此起彼伏。2009年2月,江苏与央企签约投资达2220亿元,2009年9月辽宁签约4018亿元,2010年3月启动的央企入滇战略实施一年来也协议引资3206亿元,2010年9月光十大央企协议投资山西就多达5000亿元,2010年12月贵州签约3000亿元,福建签约8464亿元,2011年3月甘肃签约11461亿元,2011年4月广东累计签约2.539万亿元,2011年6月黑龙江签约1283亿元,河南签约2900亿元,8月新疆签约7000亿元,2011年9月湖北签约5200亿元,2011年10月湖南签约7690亿元,四川签约1293亿元,11月河北签约6700亿元,江西1433亿元,12月浙江签约4800亿元……

  如此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短短两年来,中央企业与各地协议投资金额便超出了10万亿元。无论富裕的东部沿海还是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都纷纷向“不差钱”的央企大佬们抛出了橄榄枝。而截至2011年11月底,央企总资产27.8万亿元,净资产10.5万亿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约8.4%,剔除息税后的总资产回报率约3.2%,赶不上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然而,如要质疑央企的投资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央企具有强大的行政资源和贷款能力,因此,尽管央企已经垄断了2/3的国内资产,但央企的扩张依然没有停止,在各地圈地拿项目占资源具有独特的优势,丝毫无惧宏观紧缩,在信贷紧缩的情况下,央企的贷款依然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为维持经济发展,宏观越是紧缩,各地越是热乎于傍央企。于是,傍央企成了宏观经济景气的反向指标。

  安邦在此前的分析中已经指出,央企到处圈地拿项目占资源,已经让解决最大多数就业的民营企业无处藏身。央企拼命铺摊子的同时,还加剧了同业竞争。2011年8月,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指出,目前央企“内部资源的构成情况已经高度复杂化”。央企并购重组不能只吃进、不消化,但国企资产剥离难度更大,于是,便有了后来央企的合纵连横,更是通过协作和联合强化了央企对国民经济的垄断格局。212>>

  在西方经济忙于应对债务危机的当下,央企反市场和反结构调整的结网鲸吞的后遗症巨大。

  安邦高级研究员贺军指出,地方政府傍住央企,虽然从地方投资和地方经济的角度可以理解,但这种情况放在全国、放在市场经济建设角度来看,则有很大的问题!央企能拿到特殊资源(政策、项目审批、资金等),在当前形势下,这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资源的畸形集中,进一步加剧“国进民退”。我最近接触了一些市场人士(包括外企),他们都对这种情况表示十分担心,现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再加上民营企业大量萎缩甚至死亡,未来的中国市场将更加单一。想想今后的情景,未来的市场如果都是傍国企、傍银行、傍垄断、傍政府,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市场吗?

  实际上,央企如此结网鲸吞的后遗症很大。一是将打压民营市场经济发展加剧就业危机。央企的资本密集型,远比不上中小企业能够解决就业。在安徽714个央企合作项目中,已经完成的79个项目仅解决了1万人就业,这意味着全部1.8万亿投资也只能解决10余万人就业。二是最终将加剧中央与地方的紧张关系,因为当下的央地对接只是地方为避免宏观紧缩的应急之举,在资源优势比较明显的地方,就有主动挑战央企的案例。2011年年中,山西就砍掉了很多央企投资的项目,而且是省长亲自下令砍掉的。三是央企将成宏观调控尾大不掉的利益集团。安邦此前曾指出,央企越强大,宏观调控越难。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西方经济忙于应对债务危机的当下,央企反市场和反结构调整的结网鲸吞的后遗症巨大。君不见,当下的央企总资产回报率已经赶不上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如此一来,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长期前景极为不利。

  本文仅代表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2<<12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