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升:“92派”企业家的家国情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4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李欧克本报记者杜薇
"我经常讲一定要记住1992年,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重要的年份,我认为1992年是中国改革、中国现代化最核心的节点。特别是两个文件的出台,才诞生了中国真正的企业制度,伴随而来才真正诞生了一个阶层,就是企业家阶层。"
在描述1992年国内下海经商潮的著作《变化》中,作者凌志军将响应小平同志号召的精英们总结为以经商方式进入社会主流生活领域的一群人,他们之前从政,很大的原因是政治在当时主流社会价值观中较受推崇;1992年,他们转而从商,同样是因为从这年开始社会主流价值观将经商放到了很高的位置上。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东升就是“92派”企业家群体的代表人物。
弃官从商投身时代洪流
“我们这代人是毛主席的好孩子,邓小平的好学生……北京在我们看来就是红太阳的中心,是个不能不去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初,从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后,陈东升进入了当时的外经贸部发达国家研究所,以官员身份从事学术研究工作,重点研究的是当时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在外经贸部的研究,使陈东升得以读到当时大多数人无法接触到的外文期刊,极大丰富了他的知识结构,彻底打开了他的思想局面。1988年,31岁的陈东升转任国务院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副总编。
按逻辑,陈东升的人生道路似乎已基本定型:要么继续做一个研究型学者,从副研究员到研究员,或许当个研究所所长,过着稳定的研究生活;要么继续在官场经营,从副局级到局级,乃至更高,朝着可以预见的从政之路前行。无论治学或从政,对于他的发展而言均属意料中事。唯独投身商海,经受一般人不愿经历的不稳定生活,着实让人意外。
在外经贸部做研究工作时,尽管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但那时的陈东升还是个研究型学者;进入《管理世界》时,尽管已有深厚的商业知识基础,但陈东升仍然是个治学兴趣强过经商兴趣的精英知识分子。而真正撬动他由学而商转型的,正是1992年的社会大势。
1992年春天,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随后,当时的国家体改委颁发了两个文件:《有限责任公司暂行条例》和《股份有限公司暂行条例》。南巡讲话在社会上激起一股精英下海创业的热潮,开启了中国新一轮经济改革的序幕。而上述两个文件的颁布对陈东升下海经商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在陈东升看来,1992年是中国一个分水岭式的节点,这个节点就是颁布了这两个文件。“没有这两个文件,今天的‘92派’就不存在,今天所有的现代企业制度就不存在。所以1992年的转折点就不仅仅是南巡,而是制度化,制度化就是这两个文件。”陈东升说。
陈东升回忆:“记得当时我怀揣这两个文件,激动得睡不着觉。实际上就是有了这两个文件,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1992年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年头,社会主流价值已经把经商放到了一个重要位置上,商人地位显著提高,这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对我们这些主流精英的影响非常大。很多人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坚守创业报效家国
在陈东升下海创业的决定因素中,精英身份的自我归类不可忽视。作为主流社会精英,这类人群的重要特点是活跃在社会主流阶层,试图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发挥其影响。他们更时常与国家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报效国家的强烈意识。
理解了社会精英的这种心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陈东升的创业大背景及其后的创业历程。1992年,陈东升同时递交了两份申请:一份是申请创办拍卖行,另一份是申请创办保险公司。创办保险公司的初始动机来源于他对世界500强的研究;创办拍卖行,则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对艺术品拍卖的向往。陈东升说,那时在电视里看到香港艺术品拍卖会的镜头,场面富丽堂皇,参加拍卖的人衣冠楚楚,感觉拍卖这行高贵、神秘而又激动人心,由此种下了涉足拍卖的种子。1993年,在一些同学朋友的帮助和支持下,36岁的陈东升创办了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为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的第一家现代企业,并很快成为行业的重要领军企业。
陈东升承认创业初期完全不懂拍卖,但是大家在精神上很有底气。当时中国市场的空白行业有很多,大家都缺乏经验,谁率先做了,谁就是市场先行者和行业标准制定者。“陈东升们”觉得,创造新行业的领先企业、弥补市场空白,就是他们要做的事。
作为中国现代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先行者,践行着“创新就是率先模仿”的陈氏理论,中国嘉德几乎把当时中国所有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都聘为了艺术顾问和鉴定顾问;为了向世界先进的拍卖公司学习,嘉德的高管和拍卖师曾到香港观摩佳士得和索斯比的拍卖会。随后,嘉德继续锐意革新,至1996年泰康人寿组建之前,嘉德已稳居中国艺术品拍卖头把交椅,陈东升成功地开创了一个艺术品拍卖的行业。他自豪地说:“谈当代中国艺术史,陈东升是绕不开的一个人物。”
1992年,陈东升是第一个向人民银行提交创办人寿保险公司申请的人,1995年国家将要批准成立保险公司时,大家才蜂拥而至。泰康是1996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拿到营业执照的全国性、股份制保险公司之一。当时他听到消息,人民银行鼓励办寿险公司,“一股热血恨不得就要喷出来一样,一个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陈东升意识到机会来了。
和嘉德一样,泰康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道路,这是陈东升办企业的核心战略。泰康创立不久就接连创下了中国保险行业的多个第一。截至2011年6月底,泰康的总资产已近3300亿元,净资产超140亿元,累计上缴税收近79亿元。泰康在全国拥有3家子公司,35家分公司,270家中心支公司,4500多家各级服务机构,近30万员工,形成了完整的服务网络。
陈东升认为,企业家不应该只想到赚钱,他必须是做事业的。“在我还没有创办企业的时候,1992年左右,我一个在深圳做股票的同学,他当时有2000多万元的身家,但他身边只有七八个人。我觉得他虽然有钱,但没有事业,他对社会没有贡献、没有影响。当时我还认识一个在深圳办工厂的企业家,他从湖北老家带去了200多人,浩浩荡荡,他的钱虽然不如我那个同学多,但他有企业,有四五百人,他对社会的贡献也大。通过这两个人,我得出一个结论:有钱不等于有事业,有事业一定不会缺钱。所以我坚定要做事业,做事业就是要把一个企业做好,解决庞大的就业,成为一个品牌,对家乡有贡献,对社会有贡献,这样才能体现个人的价值。”
陈东升说:“大学时我最崇尚的职业是科学家和教授,第二是企业家,对政治家是最看不上的。现在倒过来了。对一个男人来讲,政治抱负应该是第一位的,做不了政治应该做企业。”他说,“我认为我自己的这种思想转变,其实也代表了这样一个时代的发展过程……”陈东升认为自己骨子里有种“跻身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主角的理想”。而无论是从政治学还是经商,陈东升实现人生价值、报效家国的壮志情怀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