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的挑战还未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4 01:1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崔丹
海底捞究竟多赚钱?“不差钱”的它竟然做起PE投资,和邦股份披露的招股书显示,它斥资1000万买了其发行前0.57%股份。
与此同时,海底捞股权结构和2011年业绩也被曝光:创始人张勇通过简阳市静远投资及直接持股方式占有75%股权,2011年,海底捞净利达2.9亿元。
当小肥羊转身投入百胜怀抱,小天鹅等川式火锅安于西南时,海底捞的未来在哪里?它能否在扩张中维持住服务模式?
媒体之前早就质疑海底捞的分店服务与卫生质量等,但业内认为,拥有60多家店的海底捞,在餐饮行业中的规模还不大,远未遇到真正的管理难题。
营销专家李志起说,好数字短期内总能掩盖很多问题,但对海底捞来说,60家店并不多,它还并不成熟,处在成长期。
“等扩展到200多家店规模的时候,才是像海底捞这样的大店模式真正的转折点,也是海底捞产生质变的时期。”他认为,那时,海底捞才会面临比如单店盈利、新店盈利、服务模式的复制、团队文化的传承、后台运营能力等这些综合经营能力的真正考验。
跟麦当劳、肯德基西餐模式不同,前者店与店之间的服务质量差别不大,主要靠流程和制度管理,所有的工作都有详细程序的标准,而海底捞模式在于并未高度标准化,而是给店长和普通店员充分授权,形成了海底捞独特的服务氛围。
但扩张到一定规模后,其赖以成名的服务会不会因为快速的扩张而变形,其复制能否得到完全的执行将是海底捞面临的关键问题。
海底捞的服务模式并非像麦当劳可以标准化,更多依靠传帮带的师徒制和店员相互感染,但规模高速扩张不可能如此传承。如何才能保持人性化的师徒传帮带和标准化的手册管理之间的平衡,成为其要解决的另一难题。
李志起说,海底捞的扩张要看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管理团队,否则随着管理半径扩大,团队执行力、文化、管理会削弱。
员工忠诚度是海底捞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统计数字表明,在平均流动率28.6%的中国餐饮业,海底捞近万名员工,年流动率不到8%。
但随着规模扩张,人力资源将成为难题之一。此前,海底捞靠着对员工超预期的后勤安排培育了高忠诚度,当后来者增加员工福利后,相对优势开始被削弱。一旦无法满足员工新预期,服务和忠诚度难免受影响,事实上,网上已有一些海底捞在任或离职员工表达不满。
李志起说,海底捞现在是成功的,但能否成为长青企业,还需很多努力,单一优势很难成为核心竞争力,它需要进一步清晰定位市场,建立规范的连锁经营管理体系,形成标准程序,才能走得更久。
这需要海底捞更透明、规范,上市或将成为其选择之一。创始人张勇去年初接受采访时曾表达上市意愿:上市可促进公司正规化。
《海底捞你学不会》一书作者黄铁鹰表示,张勇称自己“总有一种无形的恐惧”,并在“恐惧感”驱使下,开始谋求上市,他一直强调海底捞是个“平民公司”,没有任何“根基”和“背景”,“生意越大,麻烦越多”,如果是上市公司,“碰到惹不起的人和麻烦”,可能就多一层“保护”。
PE投资或是海底捞探寻资本市场的新一步。即在真正上市目标未达成前,获得更多资金通道。业内认为,餐饮企业扩张需大量资金,海底捞将闲钱拿来PE融资只为更多现金储备,以便未来扩张。
业内一名投资人士表示,借着财务数据公开,海底捞可能在有意对外展示一种阳光化、透明化,给予潜在的投资机构一种信心,为IPO之路做一次舆论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