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缺互信 对话要坦诚不能耍两面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7 14:3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在奥巴马政府强化美亚太战略的背景下,困扰中美关系的一大问题就是两国能否在亚太地区实现良性互动,而不是走向地缘政治博弈和零和游戏。它将决定21世纪的新兴大国与现存霸权国家是否能够建立建设性的关系。笔者认为,要实现良性互动的目标,中美外交实践必须以频繁而持续的对话为抓手,以讲求实效的协调、合作为主轴,以有效管理分歧为风险防范手段。同样重要的是,在中方看来,不管是对话、合作还是管理分歧,美方都要表现出足够的诚意和信用,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没有可信度,就不能达成持久的良性互动。
对话的功能定位应是推动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规划双方协调与合作、发现并探讨如何管理分歧。对话应在多层次展开,包括领导人层次、战略层次和工作层次,前二者主要讨论宏观的战略问题,以增加信任为主旨,后者讨论中观和微观的政策问题,旨在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处理分歧。对话应频繁而持续,坦诚而深入。对话不是谈判,不追求短期的结果,要促进沟通、形成共识、导致具体的政策结果。
目前中美两国领导人通过互访、通话以及参加多边活动时举行双边会晤等形式建立了较为频繁的互动渠道。每年一次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以及在此框架内建立的中美战略安全对话是中美战略层次对话的重要平台。在中方倡议下于2011年6月首次举行的中美亚太事务磋商则是两国在政策层面上开展对话的主要机制。中方这一倡议的初衷就是要“推动中美在亚太地区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可以说这是加强两国在亚太事务上的沟通与协调的一个创意,如果运用得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协调与合作是中美良性互动的实质内容。它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共同目标为指向。协调与合作体现在三个层面,即议程设置、政策手段、行动步骤。议程设置确定合作的问题领域,由于关注角度和程度不同,双方对合作目标的优先性或持不同的看法,要通过协调达成共识。政策手段是通过协调达成目标的有效政策措施。在确定合作目标后,双方往往会有不同的政策偏好,如外交、经济、安全政策的选择,施压与引导手段的运用等,若不达成一致,就难有有效的合作。行动步骤的协调涉及行动的路线图、双方角色的分工等。
管理分歧是确保中美亚太良性互动的重要一环。由于两国在地区事务上经常性地存在分歧,有效管理分歧可以预防摩擦和冲突的产生,防止两国在本地区走向消极互动。管理分歧应包括两个环节:防止分歧扩大升级和缩小分歧。及时沟通、冷静对话以及良好内部协调是有效管理分歧的关键。
此外,中美必须在双边和国内层面克服一系列干扰因素。在双边互动中首先要摆脱零和思维的束缚。中美在亚太地区已进入利益相互影响、政策相互塑造的时代,两国应以合作为主线、竞争为辅线、冲突为红线,确立合作共赢的新思维。其次是保持言行的可信度。对话要坦诚,不能误导和欺骗对方,政策行为必须与政策表态一致,不能耍两面派。在中美战略互信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建立战术层面的互信是一个挑战。笔者主张双方借鉴合作理论中“对应互动”或曰“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在合作上,有4点建议:“不要嫉妒,不要首先背叛,对合作与背叛都要给以回报,不要耍小聪明”。三要避免短视和短期行为。中美在亚太地区的互动是长期的、全局性的,双方不能因一时一事而迷失大方向。
在国内层面,不同政府部门间的协调至关重要。由于部门利益不同,在同一个问题上会有不同看法,这是常见的,关键要有良好的内部协调,防止各部门自行其是,这样才能向对方展示其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可信度。此外,正确地引导公众和媒体也很重要。政府要向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引导媒体作出客观理性的报道,为中美关系塑造有利的民意基础和舆论环境。(作者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 吴心伯)
(原题:中美,没有诚信,难有未来)
(责任编辑:袁志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