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三问深圳社工制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1 04:29 来源: 深圳商报

  □ 本报评论员 李 迩

  本报今天报道了深圳社工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重视和反思。

  社工这一新兴职业,曾顶着耀眼的光环在深圳起步。作为全国率先引入社工的城市,政府购买服务的深圳社工模式曾经引起国内诸多城市的效仿,深圳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社工的“黄埔军校”。

  可从2008年实际运行至今,我们却发现深圳的社工制度出现了诸多问题,不仅在职社工面临无组织、欠薪、考核不公、晋升无望四大尴尬,年流失率高达17.6%,岗位平均在任时间只有1.7年,而且深圳报考社工的人数也逐年下降。这些数据显示,要把社工这个好事办好并不容易。

  为了不让社工制度空有概念,我们愿意和大家一起探讨几个问题。

  第一,我们当初引入社工制度的目标是否达到了?在建立社工制度之初,深圳就提出社会工作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提供专业社会服务,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的职业活动。这也就是说,社工是一项要求很高、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可从媒体披露的情况来看,现在社工都是政府购买服务后,由社工机构派驻到各类服务机构里,其工作质量很难考核。

  也就是说,政府对社工组织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发挥作用、体现价值,并没有科学的制度安排,只是通过购买服务,在形式上实现了在多大区域内、多少人口中有多少个社工的表面要求,根本没有认真研究过所购买的社工服务具体要为哪些特定人群服务,自然更谈不上实现原先提出的“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的工作目标。

  第二,社工的价格是怎样确定的?深圳在最初设计这一制度时,是以每名社工7万元的价格向社工组织购买服务的。这7万元显然指的并不是社工最后拿到手的工资,而是一个社工的全成本,包括社工组织的运行成本,社工个人的各种社会保险等。如此一来,一个社工一个月工资才3000多元,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管吃管住的保姆一个月都要近3000元的今天,让拥有大学甚至是研究生学历,还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能“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提供专业社会服务”的社工,一个月只挣3000多元,当然留不住人。

  但现在的问题是,政府购买的社工服务到底值多少钱?因为一个人的价值,是由其为别人创造了多少价值决定的。也就是说,社工的价值不是由社工说了算,也不是由社工组织说了算,甚至也不是政府说了算,而应该由社工的服务对象说了算。而这就涉及到下一个问题——竞争机制。

  第三,社工制度为什么不能引入竞争机制?大家都知道,我们目前的社工机制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里运行的,所有的服务都由政府购买,社工机构只要与政府搞好关系就能拿到“订单”。而由于工作目标和服务对象不具体、不明确,工作质量当然也很难量化考核。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制度设计。

  既然社工提供的是专业服务,那其最有效率的服务方式,应该是以一个专业机构的面目出现,由需要服务的个人和组织去找他们,而不是先由政府“买完单”后才去找需要服务的对象。这样一来,就需要改变服务的提供方式,即改变目前政府直接购买服务的方式,改由政府把钱直接补贴给有需要的个人和组织,再由他们去选择更专业、服务更好的社工组织,从而把竞争机制也引入到社工制度当中来。这样或许才是可持续的长久之计。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吸引更多社会慈善力量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间接也是在帮助社工组织的发展壮大。只有社工组织壮大了,优秀的社工才有更远大的前途。否则,一个月3000多元的工资,谁会以此为终身职业?

  顺便说一句,我们的社工制度是从香港引进的。而香港的社工社会地位很高,待遇只比公务员略低。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