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从美国诺贝尔奖看美猎脑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1 13:56 来源: 《环球财经》杂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张保明

  ■本刊记者 黄杨          

  “美国具有无与伦比的能力——产生创意的能力;创造新产业的能力和引领发现与创新的能力!这就是未来取胜之道!”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国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与创新奖”颁奖仪式上所说的话。他接着又说道:“我们正在努力培养新一代的思想家,同时也在努力加速培养下一代的行动家。”

  奥巴马发言的深意不言自明,即“全世界的人才都应该汇聚到美国来”。

  如奥巴马所言,当今世界科学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 走在科学队伍最前方的美国备受人们关注。但我们不应仅关注美国的发明发现, 而应更加留意科学领域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以及隐藏在背后的更深层的东西。

  从华人获奖者

  看人才转移路线图

  作为美国科学界的最高奖项、美国科学界的“诺贝尔奖”,美国国家科学奖有着严格的评奖机制,虽然每年获得该奖的幸运者不超过20人,在如此严格的挑选制度中获奖者还是不乏聪慧的华人。曾获得这项荣誉的华人包括1975年的陈省身和吴健雄、1986年的杨振宁、李远哲和林同炎、1997年在哈佛大学数学系担任教授的丘成桐、1998年的朱经武和2010年的钱煦。我们摘取其中几位的生平来浅析一下华人科学家的共性。

  (1)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1911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美籍华人,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陈省身开创并领导着整体微分几何,在整体微分几何、纤维丛微分几何、“ 陈省身示性类” 等领域的研究上贡献卓越。他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后主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他的梦想是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

  (2)中国的居里夫人——吴健雄。她1912年出生于上海,在国际上获得了数不胜数的殊荣奖项。曾经以女性外国人之身份参与了原子弹“曼哈顿计划”、获选普林斯顿大学创校211年首位女性荣誉博士、获颁美国白宫国家科学奖、美国哈佛大学终生成就奖和全美华人协会杰出成就奖等等。吴健雄博士善于设计精巧实验,对核物理有独到研究。曾经参与原子能和平用途的研究,并用新的实验方法证明“费米尔β日衰变学说” 的正确性。

  (3)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美国国家科学奖。杨振宁在很多科学领域里有突出贡献,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等方面。

  (4)世界微分几何翘楚——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后全家定居香港。他在国际数学领域有着显赫大名,被公认是世界最杰出的数学大师。1997年11月丘成桐获美国国家科学奖。34 岁时他还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被授予数学界的最高荣誉奖——菲尔兹奖章。

  (5)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物理学家——朱经武。朱教授1941年出生于中国湖南。他的岳父是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朱经武所研究的领域是被称为21世纪前途无限的材料科学。1998年11月美国国家科学奖授予朱经武,以肯定他在超导电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6)钱煦,1931年出生于北京。其父钱思亮是中国著名的化学家。钱教授于1947年考取北京大学医科,1949年随父赴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医学院学习。毕业后,1954年赴美深造,195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生理学博士学位。后来他执教加州大学,是加州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物工程学院等研究机构的创始人。他是有史以来集全美四大院(即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艺术暨自然科学院)之院士于一身的6名科学家之一。

  通过上述6位科学家的生平不难看出,华人获奖者主要是以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数学家的身份取得该荣誉,这些科学家小时候大多在祖国接受教育,日后做出突出成就的研究领域也大多在国内期间已确定。他们受到中国的优势学科的影响,国内的学习环境使得他们大多数人选择物理、化学、土木工程和数学等等相对成熟的学科。

  曾有媒体分析过上述现象——“中外产生这样的差别是有必然原因的,虽然目前中国的科学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科学发展的起步毕竟相对较晚,各个科学领域学科的建立和研究还相当年轻,特别是心理学等学科近些年才受到重视和关注。”

  可以说,华人科学家的研究领域相对密集的现象,原因可能在于国内成熟学科比较少,待成熟学科仍处于不断摸索、不断完善的过程。但不应气馁的是,每个国家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美国如此,中国也不例外。

  虽然奥巴马的言语“狂妄”,但我们仍要看到美国宽松的研究环境、丰富的信息资源、通畅的交流平台、合理的奖励机制。中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就更应当“师夷长技以制夷”。我们应该抓住时机吸取他国的长处,借鉴他人的先进之处,消除国内长期累积的不合理、不科学现象,这样才能加快科学发展速度,提前过渡到完善之日。

  美恃“才”傲物

  不仅是华人科学家,引人瞩目的是,2010年美国国家科学奖获奖者共有7名科学家,有3/4的获奖者出生在美国以外的地方。他们来自中国、德国、印度、加拿大和英国。

  虽然奥巴马对这些科学家不吝溢美之词,但毫不掩饰其“老大”的心态。在颁奖时,他虽指出“每位获奖者都是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们对创新充满热情,这种热情驱使他们在人类认知的最前沿无所畏惧地探索,致力于将世界变成一个更加美好的地方”,但是他接着表示“这些外来者是为了‘追寻最好的大学和最先进的实验室’才陆续来到了美国”。

  他还不忘针对中国的崛起说三道四。就在颁奖仪式上,他还话里有话地指责道:我们生活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公司和工厂可以设在任何可以联网的地方。要在这样的经济中取胜,我们不会通过降低工人工资或制造廉价产品来“抄近路”。我们不要卷入一场“遛底”的竞赛。

  奥巴马的“狂妄”来自于二战后美国近乎“掠夺式”的对外人才战略,其实质,实为实现美国的全球霸权提供人才和支持。有数据显示,美国在二战后的20年内,引进高科技人才达40多万,其中华裔人才占1/3。目前美国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搜集各类人才总量逾百万人。美国人深知,经济、科技乃至综合实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靠人才。

  虽然朱经武教授曾预言“10年后美国真正的科学家将是从中国大陆而来。十年风水轮流转,过去外国人在工程上占先,将来中国人会在科学上领先”,但当全世界的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美国的人才战略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