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大国崛起需要金融战略思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1 15:26 来源: 《国际融资》

  The Rise of the Great Nations needs financial strategy thinking

  ■ 徐洪才

  大国之崛起,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目前中国关于“货币战争”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很多业内人士、学者和政府主管官员对国家“金融安全”概念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战术”层次,而没有上升到“战略”的高度

  “大国”的基本内涵

  顾名思义,“大国”是指“强大的国家”,或“伟大的国家”。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管子》一书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它从国土面积、经济实力、人口数量和军事力量等方面,定义了“大国”的内涵。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认为,21世纪的强国应该追求三大目标,一是提供军事安全,二是满足老百姓消费,三是保证经济增长。其中,经济增长是基础,三者之间需要保持平衡,否则,将难以长久保持一个大国地位。

  应该说,《管子》和保罗·肯尼迪的观点是极其相近的,后者虽然忽略了国土面积和人口因素,但强调通过经济增长来满足居民消费,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福利和实惠。笔者认为,大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大国,是指一个国家的自然要素,如人口和国土面积。与大国相近的概念是强国。但是,强国不一定是大国。以色列从人口和国土面积上讲,应该是一个小国,而从军事力量上看,无疑是一个强国。因此,小国可以是强国,大国却未必是强国。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都是人口大国,但从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看,目前却很难说是强国。

  广义的大国,是指既大又强的国家,也就是“强大的国家”或“伟大的国家”,通常是指世界性大国。强大的国家,不一定需要包括构成狭义大国或强国的全部要素,但必须包括其中一些基本要素。强大的国家至少拥有构成大国的人口和国土面积这两个要素中的一个,至少拥有构成强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三种实力中的一种。所以,从狭义上看,中国无疑是一个大国;从广义上说,中国还只是一个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潜在的大国。

  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美苏主导的两极世界,后来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基辛格也提出了“大三角”的概念。苏联解体以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近年来,中国和印度正在崛起,俄罗斯也处于恢复实力过程中。2008年爆发的这场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使美国实力受到了一定程度削弱,单极世界格局开始走向动摇,但是新世界曙光却是若明若暗,距离仍然十分遥远。

  大国崛起离不开金融支持

  大国之崛起,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最近100年的美国历史为此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按照《伟大的博弈》一书作者约翰S·戈登的说法,在21世纪曙光初现之时,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说,只有回望2000年前罗马帝国的盛世年华,才能勉强找到一个可比对象。罗马用武力征服世界;一个世纪以前,大英帝国坐拥全球1/4的领土,世界上有1/3的人口是爱德华七世的子民。但在20世纪里,美国没有依靠战争来扩大其主权领土。今日的美国仅仅拥有全球6%的领土和6%的人口,但其国际影响力却超过了19世纪中期处于巅峰时期的英国。

  这一切都令约翰·S·戈登先生感到无比的自豪。美国确实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强大国家。美国之强大,不仅表现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还表现在文化实力上。即便是遭受这一次所谓“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也无法撼动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但是,透过美国表现出的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所有“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的背后,不难发现其中最为根本的方面,就是美国拥有“任意”印刷美元的特权和华尔街拥有无与伦比的金融威力。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和经济往来中存在两大驱动性产业链:一个是“买方驱动链”,包括:成衣、鞋类、玩具、家用器皿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个是“生产者驱动链”,包括:汽车、飞机、计算机、半导体和中型机械等,基本上属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工业。然而,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很不幸地处于两个产业链的底层。在这个被全球畅销书《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第二版)》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描述为“平坦”的世界里,中国却实实在在地沦为全球打工仔角色。在经济全球化的美丽外衣之下,掩盖着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巧取豪夺的不公平事实。

  全球化浪潮并没有超越民族和国家主权

  近年来,《货币战争》系列著作风靡全中国,在得到赞誉的同时,也遭到了个别人无情诋毁。显然,这是一套争议很大的书籍。在这里,笔者想起了一句老话: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要誓死捍卫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毋庸置疑,《货币战争》系列著作向中国老百姓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并提供了一些发人深省的观察问题视角。书中有的结论确实有些牵强附会,笔者并不同意作者的全部观点,但这套著作极大地启发了中国老百姓的金融意识,其积极意义是不容抹杀的。

  该书作者宋鸿兵认为,一场由西方银行家们发动的袭击中国金融的战争正在逼近,中国人民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在这方面,日本已付出了惨重代价,成为中国以资借鉴的反面教材。日本经济长期萎靡不振,固然有其内在的客观因素,但对于美国突然发动的“金融战争”完全缺乏思想准备应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日本《金融战败》一书的作者吉川元忠曾哀叹,20世纪90年代日本金融战败造成的财富损失,几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损失相当。目前,国际财团针对中国的金融战争,正在重复当年的老套路。

  宋鸿兵指出,这场针对中国的金融打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造成中国严重的资产泡沫,引发流动性过剩;第二阶段,为金融打击阶段,这种攻击很可能是远程的、非接触式的精确打击,就像攻击日本一样;第三阶段,是国际银行家以跳楼价收购中国核心资产阶段。这一切都是国际银行家们有计划的、精确的操作,就像庄家控盘一样。为此,他不无忧虑地提醒人们,中国金融业掌舵人是否具有“战争意识”,是能否在这场战争中获胜的关键。然而,目前中国关于“货币战争”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很多业内人士、学者和政府主管官员对国家“金融安全”概念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战术”层次,而没有上升到“战略”的高度。

  宋鸿兵进一步指出,中国的结局很可能是:第一,继续为“外贸顺差”买单,造成财富流失。第二,美国大幅贬值美元逃避债务,推高石油价格,掠夺中国。第三,中国的银行股权低卖高买,导致几万亿元资产流失。在外资低价购买中国金融资产大获其利的同时,中国在海外购买的金融资产却大幅贬值,损失惨重。第四,股市制度设计不公,加之国际金融风暴冲击,导致股市暴跌损失20万亿元。第五,股市崩溃殃及实体经济,优待外资、助外强断我发展空间。如果对照最近几年中外金融领域发生的实际情况,应该说宋鸿兵所言的货币战争恐怕并非唐吉诃德与风车作战,也不是像某些华尔街人士所言的“子虚乌有”。

  诚然,宋鸿兵所指的西方银行家们,实际上就是国际垄断资本利益集团的代表。资本主义经过自由资本主义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在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出现了所谓“全球化”的新特征;但是,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滞留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全球化浪潮并没有超越民族和国家主权。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于那些盲目崇拜全球化的人士无疑是一剂清醒剂。事实一再清晰地提示人们,在全球化的外衣掩盖之下,两极分化和南北之间利益冲突更加肆无忌惮、触目惊心了。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民族、国家主权对于全球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超越民族国家的因素,比如“无国籍公司”,但是主导国际关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利益。在当今国际金融体系中,这种国家利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任何企图抹杀这种国家利益分歧的做法,不是视而不见,就是别有用心。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