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苏:新型城镇化下的新发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2 23:18 来源: 经济视点报新型城镇化进程将会给房地产行业带来巨大机遇:扩大了对商品房住宅的需求,未来即将会有近6000万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必将加大对商品房住宅的需求量,房地产市场短期的困难肯定会结束,长远看形势还是非常乐观的。
□经济视点报记者 王 楠
长期以来,我们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城镇,习惯于粗放式用地、用能。在城镇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强调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的必然性。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就新型城镇化的巨大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将对房地产业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王永苏首先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还是农民,持续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必然成为一种规律和趋势,它背后的原因就是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产业作为成本比较低、风险比较小、效益比较高,与农业有本质的区别——集中发展、集群发展、集聚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
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解决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是加速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中之重。
“生产方式决定生存方式,不同于农耕时代,工业化时代讲究的是趋向利于工业化发展的地方,交通、技术等等方面的支持,例如上海等发达城市。我们要遵循规律发展,遵循经济的规律发展。新型城镇化,就是中心城镇以超大城市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消除城乡二元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王永苏说,新型城镇化就新在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打破老的旧的城镇化路子,让农民成为城市的一员,非农产业集聚发展,工业与城镇化结合,宜居宜住,和谐发展,城乡一体,制度统一,达到节约耕地等等优势。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建设
“三化”协调分两个层次:一是“三化”本身。就是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另外就是“三化”之间的协调配合、相互促进。建设中原经济区,彰显河南特色,要在加快“三化”进程的同时更加注重“三化”之间的协调配合。
王永苏表示,“三化”协调发展必须以城镇化为引领。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的空间集中程度与发展速度、效益正相关,即越是集中集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就越高;反之,越是均匀分散,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就越低。一般来说,城市越大,效率越高,发展越快;城市越小,效率越低,发展越慢,农村发展最慢。大城市作为产业和人口高度集中的地方,具有较高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城市是吸引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
“突出中心城市的主要支撑地位,把统筹城乡的重点放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上,尽快做大做强郑州都市区和其他省辖市,大力发展县级市、县城和非农产业有基础前景好的重点镇。”王永苏指出,新时期河南的城镇化决不能再走“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分散发展的老路,要尽可能促进非农产业和农民向大中城市集中,以获得尽可能高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争取较高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新路子带来新空间
“新型城镇化进程将会给房地产行业带来巨大机遇:扩大了对商品房住宅的需求,未来即将会有近6000万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必将加大对商品房住宅的需求量,房地产市场短期的困难肯定会结束,长远看形势还是非常乐观的;缓解了建设用地紧张得局面,立体建筑要比平面建筑节约用地,每一个农民将贡献150平方米土地投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政策鼓励农民进城稳定生活、工作、社保等条件的提高,让农民舒心地涌入城市。”王永苏说。
他指出,建设中原经济区,首先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工业意识、城市意识,着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发展环境,改变让多数农民在农村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旧观念,树立只有城市化才能又好又快改善民生的新观念;其次,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造条件破除城乡二元的户籍、社保、土地、住房、教育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促进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自由流动。深化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垄断,鼓励民营经济参与竞争,向城镇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