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透支公信力难免落陷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3 01:4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最近“塔西佗陷阱”的概念颇为热闹,虽然它的出处有所争议,不过提出的道理却颇有见地:“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个宛如西方“狼来了”或者东方“烽火戏诸侯”的解读,成为针对时下一些热点事件评论的常用语。

  其实,进入“微时代”以来,政府公信力已经屡屡遭遇尴尬和挑战,“信不信由你”、“休假式治疗”等,犹如“春晚”台词一般,迅速在公众中传播开去,甚至衍生出系列仿作。这种将严肃的信息发布娱乐化、戏谑化其实就是政府公信力降低的表现,甚至形成“越辟谣,越信谣”的恶性循环。

  人们或许不会直言不满,却可以黑色幽默般的“化骨绵掌”消减官方的“良苦用心”。伪造的“47号文”(2011年8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广为流传,官方随即辟谣)在被批驳为恶作剧的同时,不也婉转地表达了公众对于减税的愿望么?“塔西佗陷阱”可能只是一种极端情况,人们纵然会对政府一些言行有所怀疑,但是说真话、做好事最终还是会被检验和认可的。

  极端或许永不会到来,但依然值得警醒的是,政府需要倍加珍惜公信力,不要透支权威,因为它的积累宛若“抽丝”,坍塌则如“山倒”。有复旦大学学者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典理论细化,在“载舟”和“覆舟”之间增加了“厌舟”的阶段,对公共事务的批评、不满和戏谑的增加,也就是“厌舟”的反映,它滑向“陷阱”,也滑向“覆舟”。

  所以,真正的危机不是已落陷阱或已然覆舟,而是朝这个方向滑动,却没能Hold住。在这方面,未雨绸缪的预防,比亡羊补牢的预案重要得多。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