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瞄准“双高于”目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4 21:14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瞄准“双高于”目标

  将重点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CUBN记者 郭安丽 北京报道

  西部大开发已进入第12个年头。2月2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消息,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同意国家发改委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西部大开发“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是区域经济增速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规划》确立的具体“数字”是,新增铁路营业里程1.5万公里,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19%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15%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以上,城镇化率超过45%等。

  重点发展水利和交通等基础设施

  “十一五”以来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首次超过东部地区的五年,也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但当前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解读该《规划》时表示,西部地区仍然是我国贫困程度最大的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只有东部地区的70%和55%左右,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时期,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将继续突出强调交通和水利两个关键环节,利用五年的时间使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届时综合交通运输骨架初步形成,新增公路通车里程、新增铁路营业里程分别达到36.5万公里和8000公里,新开工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

  水利方面,按照《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解决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和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西南地区水源工程建设;在充分节水的前提下,合理建设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解决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

  交通方面,将重点解决交通道建设和路网完善问题。铁路要加快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联系的区际通道、与周边互联互通的国际通道建设;公路要进一步强化路网衔接,打通省际“断头路”,建设连接东中部地区的公路干线和国际运输通道;民航要加强枢纽机场和干线机场建设,新建一批具有重要作用的支线机场。

  另外,基础设设方面,国家将积极推进能源通道建设,完善国内外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能源输送管网;推进“三网融合”,提高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

  加快建设特色优势产业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增强西部地区内生动力的主要途径。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将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国家能源、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立有西部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

  据发改委官员介绍,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西部现代能源产业,特别是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西部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的能源基地建设。提出重点推进资源富集区集约发展,统筹建设好鄂尔多斯等8个资源富集区,形成国家能源资源重要战略接续区。

  另外在能源方面,国家会在西部地区优化调整资源加工产业,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加强有色金属等资源综合加工利用,形成一批重要的矿产资源后备基地和深加工产业基地。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大力提升装备制造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形成一批竞争力较强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研发生产基地。

  另外,“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把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产业战略。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规划》提出,未来五年,西部将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东中西部地区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四川省社科院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世庆告诉记者,中国西部的脱胎换骨的发展需要借助承接东部沿海城市产业转移的契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这将有利于西部地区充分发挥战略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根据《规划》,承接产业转移将是西部地区今后十年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在东部地区面临着产业转型压力的同时,西部地区在资源、劳动力和市场等方面都有待开发。”牛风瑞表示,西部地区将加紧在资源密集型企业方面的布局,东部地区企业的转移,可以为西部能源企业发展带来更多活力。

  刘世庆指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在产业转移规律作用下,被称为西部“四小龙”的四川、重庆、内蒙古、广西,将会在西部大开发中引领西部发展,有效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为了推动西部大开发,《规划》布局了一系列区域政策强化这一地区的投资优势,在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产业转移扶植。

  未来五年西部生态环保重点锁定五大区域

  ■CUBN记者 郭安丽 北京报道

  国务院2月20正式批复《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此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十二五”时期,国家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19%,并重点锁定西部五大区域。

  “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主要发源地,是森林、草原、湿地和湖泊等集中分布区,生态地位极为重要但又十分脆弱。”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牛凤瑞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举措。西部地区生态地位重要,生态建设关系到西部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西部大开发的成败。

  创新机制形成生态建设制度保障

  因此《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国家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等措施,着力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西部地区生态地理特征,在生态脆弱、生态系统重要的地区,严格控制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适度控制其他开发活动,缓解开发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压力。

  根据《规划》,未来五年,西部“三农”建设在强化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同时,针对西部牧区、林区分布广、面积较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分别提出了建设任务,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形成生态建设制度保障。

  首要措施是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条例》,努力实现生态补偿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其次是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加快编制退化草地治理等重点草原生态保护工程规划,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和防护林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移民,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

  同时,要继续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高饮用水水质达标率,确保饮用水安全,建立健全工业污染防控体系,推进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再之,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害风险管理水平。

  对五重点生态区实施综合保护

  据上述发改委委负责人介绍,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就重点区域提出了特别的生态保护。对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等五个重点生态区,实施综合保护、集中治理。

  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主要包括内蒙古草原、宁夏中部干旱带、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天山北麓、塔里木河上游等荒漠化防治区。在这些地区开展以草原恢复、防风固沙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加强沙区林草植被保护、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工作,以及牧区水利设施、人工草场和防护林建设。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主要在陕西北部及中部、甘肃东中部、宁夏南部及青海东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启动实施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开展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育草、淤地坝建设,加强小流域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

  青藏高原江河水源涵养区,则是在祁连山、环青海湖、青海三江源、四川西部、西藏东北部三江水源涵养区,开展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保护草原、森林、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扎实推进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和西藏等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

  西南石漠化防治区,主要就贵州、云南东中部、广西西北部、四川南部、重庆东部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区。开展以恢复林草植被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加大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育草和人工造林力度。

  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是在秦巴山、武陵山、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广西北部、西藏东南部高原边缘森林综合保育区,开展以森林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天然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