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约束公车采购好经会否念歪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7 01:2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的公务用车采购车型目录近日由工信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发布。据此目录,公务用车采购车型均为自主品牌,合资企业车型包括合资企业自主品牌全部落选。
这一目录的用意明显:其一,凸显了对自主品牌汽车的政策支持;其二,为的是执行《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根据该办法,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而多数自主品牌车型,在此范围之内。
尽管这个目录针对的是增量部分的一般公务用车,但其积极意义应予肯定。在公车改革多年来进展缓慢的大背景下,这一目录的制定,算是在制度层面进一步作出约束与规范。过去,曾有类似目录甚至将宝马、奥迪等豪华车型都纳入采购范围之内,受到舆论激烈批评。2012年的目录,将公务用车框定在中低排量和中低价格范围中,方向是明晰的,也是一个实际行动。
不过,这个目录会起到多大的约束作用?好经会不会再一次被念歪呢?看看过去的公车改革历程,这样的担心并不多余。公车改革过去有过多次行动,但观察其效果,却令人失望。公车数量在试图压缩的过程中不断增长、公车标准在寻求规范的过程中一再提升——这样的现象,一再出现。
本报去年11月曾以《公务车升舱暗流:帕萨特外表辉腾内饰》为题,报道了低配车奢侈化改装的现象。一些部门在采购了符合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等要求的中低档公务用车后,即进行“二次升级”,外在的简配形象掩盖了豪华配置的内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民间“智慧”,可谓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应用。
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不少不该拥有专车的官员,实际上拥有着专车;公车的“货币化改革”,很容易就偏离初衷,变相成为一些官员获取福利的捷径;一些地方上级别较低的官员,却堂而皇之地开着与自身行政级别远不相符的豪车。那些符合规则的中低档公车,很可能只是在某些特定时刻使用一下,充充样子而已。
这意味着,2012年公务用车采购车型目录,所能起到的规范与约束作用仍然有待观察。况且,这一政策所能触及的只是公车消费的增量部分,规模庞大的存量部分丝毫不受影响,也说明了新的采购目录效用的局限性。面对增量部分的公车改革,仍是举步维艰。说白了,公车改革触及了太多的既得利益者。这个群体,又都是公共权力的拥有者、公正政策的制定者、公共话语权的掌握者。所谓拿自己开刀,自然不易。
不论如何,公车改革还得继续进行下去。类似2012公务用车的采购车型目录,即便只是小修小补的改革,也总比改革毫无动静要强。公车消费领域“水太深”,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便是衍生出来的环节,比如公车维修等方面,也有许多的浪费与腐败问题。就在前两天,有媒体报道说,郑州市烟草局的司机班班长两年贪污高达百万元,这样的消息令人瞠目。
因此,单就公车改革困境的突围来说,未来仍需要从严控制公车购置数量,限制购置公车的金额、型号或排量,对公车行驶里程、油耗、维修保养费用等项目实行“软监管”。同时,对于未经授权私用公车的行为,需要进行严惩。如果单单在采购用车方面做限制,其他方面作为不多,则改革注定收效有限。
公车改革陷入困境,并非孤例。包括公车消费在内的“三公消费”问题长期难以得到根治,不在于制定不出好的改革方案,而是方案定出之后,执行方面少有大力度。执行不力,乃因既得利益者从中作梗。公车改革之难、“三公消费”治理之难,折射的都是行政改革过程中的政府“自我革命”之难。关键是管好公权力、约束住公权力,这是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