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热议PM2.5(右头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2 01:1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我们燃烧的东西太多了。我国亟须加紧治理,别让我们的肺成为‘吸尘器’。”——黄维义

  “PM2.5看上去是个环境问题,实际上也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宁崇瑞

  3月1日,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委员陆续抵京。北京城里,天气灰蒙蒙的。上午10时,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网站显示:位于西二环的“车公庄”监测站PM2.5小时浓度数为:163微克/立方米。

  PM2.5,这种近半年才广为人知、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引起了出席今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的高度关注,大家纷纷建言献策。

  公布数据引导出行

  2月29日,一则消息引人关注: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把PM2.5监测纳入国标,与国际接轨。网络评议认为,在两会召开前公布这个标准,除了出于改善环境的目的之外,还有及时回应民意,听取意见的意义。

  前来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及时公布PM2.5监测数据,有利于更好地指引公众健康出行。针对不同的空气质量状态,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尽可能减少危害。”他同时表示,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出来后,还配套一个新的AQI评价方法,这个方法是和国际接轨的,会说明应该怎样来自我保护。

  去年年底召开的第七届全国环保工作大会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公布了PM2.5监测的时间表:今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将率先开展PM2.5监测,到2016年将推广到全国,也就是说,在“十二五”末,我国将全面铺开对PM2.5的监测。

  有人质疑,灰霾天气这么严重,为什么还要等到4年之后才实施新标准?周生贤给出解释:“2016年1月1日是新标准在全国实施的关门期限,而不是指新标准要推迟到那时候才开始实施。”专家指出,从PM10标准过渡到实施PM2.5标准是各国综合平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污染现状情况下的产物,均经历了长期的准备阶段。

  污染减排是硬道理

  事实上,相比于PM2.5的监测和公布,排放控制和综合治理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全国政协委员贾康指出,PM2.5污染主要源于扬尘和燃烧后物质,如燃煤、汽车尾气等。在大力扶持汽车工业的产业政策下,实现控制排放的目标涉及调整产业结构甚至经济结构,艰难而复杂,发达国家的治理基本上也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在这方面,我们有后发优势。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消耗从22亿吨增加到33亿吨,2011年增加到35亿多吨。这几年,钢铁、水泥等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产能增加了30%以上;2011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增长了1800万辆……

  “我们燃烧的东西太多了。”全国政协委员黄维义说,“这样燃烧,怎么能不产生巨大的排放?我国亟须加紧治理,别让我们的肺成为‘吸尘器’。”

  “其实PM2.5的监测仅仅是第一步,比监测更重要的是PM2.5的排放控制和综合治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汪纪戎认为,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指标,不仅是环境保护的一大进步,也将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模式转变。

  汪纪戎建议,降低PM2.5浓度,治理空气污染,必须大幅度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同时,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对于降低PM2.5浓度也同样必不可少,如提升车用燃油品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引导群众绿色出行等。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甘肃省委主委宁崇瑞说,“PM2.5看上去是个环境问题,实际上也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随着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将有更多代表委员就这个直径还不到人头发丝粗细的1/30的小微粒治理积极建言,为百姓的肺腑“涤清尘埃”。

  【延伸阅读】

  八大民生热点“求解”全国两会

  热点一:楼市指向“合理回归”,调控政策何去何从

  热点二:物价涨幅“高位回稳”,“控物价”面临新考验

  热点三:收入保障水平提升,“攻坚破难”备受关注

  热点四:上学、看病、就业喜忧参半,公众期待新突破

  热点五:食品安全基础缺失,频频出招能否奏效

  热点六:“校车安全”提上议程,落实“悬念”有待破解

  热点七:“道德之问”引发反思,诚信“短板”亟待接长

  热点八:“政务微博(http://weibo.com)”方兴未艾,社会管理期待突破

  (据新华社)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