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石里的海水与火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2 10:56 来源: 《中关村》The Seawater and Flame in Crystal
“水晶石是文化与科技的结合,骨子里一半理性一半感性。”
Crystal CG is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e half is rational, and another half is sensible.
文 本刊记者 明星
“论创意我们不是全世界最好的,技术我们也不是,但我们是唯一一个融合创意、技术、制作,懂建筑、动画、特效,甚至硬件的全能选手。”卢正刚带领的水晶石公司在掌握了数字可视化技术后,以科技文化融合、高端品牌引领、市场化发展为特征的发展道路,逐渐形成“展览展示”、“影视动漫”、“网络应用”、“仿真模拟”、“教育培训”5个业务板块,并成为唯一一家蝉联北京、伦敦两届奥运的签约供应商。
《中关村》:如何看待中关村的创新影响力?
卢正刚:很多创新的想法首先是在海淀产生,却是别的地方首先提出来。海淀区的企业大多是科技型企业,习惯做得多说得少。北京有非常丰富的创新资源、企业资源,甚至有很多的想法资源,那么,需要如何去打造这个影响力。再好的东西也得有人吆喝。有人讲话被称为意见领袖,你需要表达出自己的态势,如果我们只注重内部的沟通,而对外部的沟通不重视,你可能具备了全球影响力的实力和潜力,但是却没有拿到话语权。现在西方的话语权很强,英国媒体比德国媒体影响力强,美国媒体比日本媒体影响力更强。本质是一样的,就看谁有更强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海淀区应该聚焦几个优势产业,现在企业的领域太广泛,涉及十几个行业,每个行业又细分出不同的领域。要打造中关村的创新影响力,就要有个策略,比如先重点打造几个容易有话语权的,并不代表就轻视其他产业,继而有一个阶梯式的前进或波浪式的推进。这样每一两年,园区就可以发表一个创新的意见,或发布一批创新的企业和产品。创新需要不断的推陈出新,它也需要被组织起来。
《中关村》:水晶石获得过很多荣誉。
卢正刚:水晶石的员工不为了别人的期望而活,也不为了一些虚名而活。拿什么奖和获得什么荣誉,这些不是我们追求的本质。钱只是副产品,只要对股东有一个交代,赚的钱让公司继续研发就可以了。但当企业的产品定位不是很独特时,企业主就要花很多精力去应酬,靠政府关系要资金和贷款,以至于很多精力没办法花在产品上。我们比较幸运,作为一个行业的先行者,我们可以把精力都聚焦在产品和创新上面。聚焦得越多,在其他方面就可以省一些力气。我们不去行贿,不搞潜规则。越简单,结果反而倒挺好。但归根结底,还要把活干好。
《中关村》:谈谈伦敦奥运会。
卢正刚:水晶石与伦敦奥运会之间的合作包含三方面内容:首先,与仪式相关的内容,包括开幕式、闭幕式,火炬传递等;第二类是与文化有关的推广,对英国青少年奥运文化的推广,让百姓了解奥运知识、奥运历史、比赛规则、观赛礼仪等可视化的东西;第三类是城市的呈现,伦敦的城市和场馆、公共建筑、历史景点,都希望通过奥运会这个重大机会予以呈现。作为伦敦奥运会赞助商,我们是最占便宜的一个。水晶石做的产品都是宣传品,我们的产品就是广告。虽然很多供应商做后台服务和运营维护,贡献也很大,但是表现力没有我们强。目前,我们已完成了好几个重要的奥运会项目,包括奥运会吉祥物的发布、宣传片、火炬接力、票务宣传以及体育场馆的呈现。伦敦奥运会的大部分视觉呈现都由我们来提供。
《中关村》:谈一谈水晶石的创新战略和产业布局。
卢正刚:企业内部有两种创新,包括主动创新和被动创新。被动创新,即日常工作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客户的要求会促使你不断地去创新。不创新不行。主动创新是根据移动互联、或者大的文化需求或文化消费的趋势去提前布局,我们已经尝试推出一些虚拟博物馆、掌上博物馆、益智、科普类游戏,这是主动创新的部分。对于我们来说,创新更重要的是工具层面的创新,这意味着创作的空间将会更大、效率更高。高科技服务企业的特性要更贴近我们的客户。现在,重大研发方案集中到北京来做,但项目要满足外地的需求,就会由当地分公司来完成。比如我们在上海,更倾向于商业或文化的交流,上海比较活跃;在北京,以文化事业、大型活动为主;而在南方,直接针对的是企业的科技需求。
《中关村》:你看上去很年轻。
卢正刚:我最大的特长是知道自己的短板和弱点所在,用谦卑的心态看别人,也能从他人身上偷学点东西回来。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的应变能力很重要,要抱着学习和开放的态度适应新的变化。科技产品更新很快,一个产品一般只能火半年。企业也要抱着谦卑的姿态发展,千万别把自己当成科技风云人物,这样很危险。
《中关村》:你倾向于哪种管理风格?
卢正刚:水晶石是文化与科技的结合,骨子里一半理性一半感性。公司有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内控和道德红线,但相对于制造业或研发类企业很宽松。我不认为总部比分公司聪明,总裁比项目经理更聪明,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基于这种务实的判断,我们倾向于采取自下而上的管理方法,下边的员工先做项目,到了一定程度,实践证明是对的,这个项目就会从一个分部政策升级为总部政策,出现矛盾不好解决时,总部再出台监管办法。创意产业不是一条生产线,每个人都在直接面对客户,所以必须给这些一线员工以决策权,让他们决定如何去创作和控制成本。
《中关村》:如何看待乔布斯?
卢正刚:我们那个年代,偶像是比尔·盖茨,我们不断在向他学习、对比和跟随。而乔布斯是完美主义的一个个例,对他的产品思路和产业布局,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认同有不认同的,他代表了一种追求完美的纯粹的精神。社会都在讨论中国能不能出乔布斯。即使在美国乔布斯也属于比较另类的人,他之所以能够成功,是由于社会有足够的包容度和社会分工的成熟度。这些值得我们去思考。他作为苹果的创始人,曾被董事会轰走,后来又被召回来,这在中国不可能发生。中国商业生态永远是一个非黑即白的过程。一个社会的理性体系可以支撑一个疯子、天才实现他的梦想,同时对他有约束,不可以为所欲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生活在一个理性的环境中,这种结合让他的梦想成为现实。同时,他有很多疯狂的举动,包括批评当局的一些政策,对强势领袖不感冒,但社会对他是包容的。这种对疯子天才的包容度,我们是很难在短期内学到的。
好的人才对所有企业都是紧缺的,这点无一例外。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时间。中国孩子学习能力强,操作性强,创意能力却不高。说句玩笑话,亚太的创意是寄托在富二代身上的,孩子们到英国去读书,回来后技法可能不如国内的孩子,但思维已经受多元文化的熏陶。文化无所谓好坏,但是多元化文化比单一文化更包容,更加融会贯通。目前,80、90后的人更开放,对新鲜事物有更包容的心态。现在的90后到了30岁时,兼具中国人的勤奋和老外的开放,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就会非常发达了。
《中关村》:请评价北京的文化创新氛围。
卢正刚: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其他地方不可替代。不论是历史传统,还是人才氛围,都是外地很难比较的。各省市的文化精英到这里来发展,增加了文化的包容度和交流的广泛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很充分的,反倒是其他一些领域要花更多的力气,比如文物保护、社区文化教育,难题就在于如何在非市场化的情况下,适度地市场化,自己养活自己。应该多做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平衡课题,尤其是文化事业领域。加大对产业链政策的许可,如出版许可、影视发行制作的许可,对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适度开放会更好。
《中关村》:未来公司会迁出海淀吗?
卢正刚:水晶石在海淀创建、成长、发展壮大。对这个地方很熟悉,有感情。搬走的成本会很高。我们与海淀区的中科院、高校有实际的项目合作,甚至是研发的合作,离远了不方便。科技和文化资源聚集,对我们很便利。海淀对水晶石来说,有独到的区位优势,还是会驻扎在海淀区并长期发展。
《中关村》:对园区有哪些诉求?
卢正刚:我们的需求停留在宏观层面,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对青年员工生活条件的改善等。
《中关村》:如何评价各地的文化辐射力?
卢正刚:我不认为中西部地区或二三线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更保守。因为当地政府本着追赶的心态,有后发优势,在投入上、眼界上还是要求比较高。同时,他看到了一线城市的利弊,产业运作上就会有一个高起点。问题的核心在于资源问题。二三线城市的文化资源比较多,这是它的优势。而且土地资源也相对比一线城市好。而软的资源,首先是人才,很多人才都去了北上广,人才资源不足;其次是渠道和话语权,主流话语权仍然在一线城市,强势媒体也在那里。结合各自区域文化产业的优势和短板,进行差异化定位是正途。沿海城市定位高端化、国际化或商业化;其他地区就要有其他的定位,要放弃大而全的做法。就怕看到什么模式,一窝蜂去照抄,回来照葫芦画瓢,全国都一样;还要谨防变相房地产项目,打着文化产业的旗号到各处去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