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国内城市在PM2.5达标上要实事求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2 14:37 来源: 中国经营网

  在技术上,需要多与有关专家沟通,避免无谓的资源浪费;更重要的则是态度。

  自2011年四季度开始,PM2.5成为了中国舆论的一个时髦词,从政府到民间,从微博(http://weibo.com)到现实生活,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PM2.5的监测也成为了各地环保部门的头等大事,从公开信息来看,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2012年就将开展PM2.5的监测,2013年推广到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2015年铺开至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到2016年1月1日,基本覆盖全国,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

  最新的举措是,2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部署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并提出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五项要求。新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PM2.5被正式纳入国标。

  应当承认,PM2.5被纳入国标是中国环保事业的一大进步,这意味着环保部门在执行政策时将有更加精细的参考标准,使得环保事业的成果更加贴近人们的真实感受。对于中国的官员们而言,这无疑更是一项新的挑战,须知,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管理水平之下,要让PM2.5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的确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短期来看甚至是一个超能力的目标。时下PM2.5的热潮虽方兴未艾,可当工作逐步落实展开,不少试点的地方政府恐怕将因此翻船,毕竟空气质量改善是城市经济及相关产业调整的结果,并非简单依靠行政命令就能实现。

  更为可虑的是,从安邦研究团队所了解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政府面对PM2.5这一新鲜玩意儿根本不知该如何下手,甚至有官员前来咨询该如何才能达到目标。我们认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面对PM2.5的监测须做好两手准备,其一是技术上的,其二则更在于态度。

  技术上的准备不难理解,需要采购相关设备,培养专门人才。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在进行技术准备时应多与有关专家沟通,以求采用最适宜的技术,而非花大价钱买来一堆可能并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仪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即称,他们更倾向于监测PM2.5的日均浓度。这一监测方法不用采购昂贵的进口设备,技术上也简单得多,可以节省大量的经费,且容易实施,并为国内仪器厂商留出了一定的新型仪器研制时间。

  在技术上,需要多与有关专家沟通,避免无谓的资源浪费;更重要的则是态度。

  更重要的则是态度上的准备。在安邦研究团队看来,面对PM2.5,国内的城市管理者们其实不应该片面追求达标,短期内一定要把PM2.5的浓度降到某一标准,因为在既定经济模式、城市管理水平与产业形态下,强制达标只能用两种方法:一种是行政限制,如北京奥运会期间所实施的汽车限行与工厂停工,这将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第二便只能靠数据造假,这当然也失去了考核PM2.5的初衷。

  对于PM2.5问题,地方政府更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最重要的收获可能并不是政绩,而在于:第一,各地政府借此机会,提高对空气和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提升到城市发展战略选择的高度,人的幸福感和环境质量应该更上一个台阶;第二,政府部门从此形成公开透明地披露信息的习惯。这实际上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道德”标准;第三,由此学习如何从系统的角度,来调整产业结构、城市管理、公共沟通,学会方法、获得经验、形成持续的应对机制。这些收获比短期内强迫达标更重要!不能像北京这般搞蓝天指标,蓝天数越来越多,空气却越来越脏,反而使公众越来越觉得这是个笑话。政府官员们总不能老以“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蒙混过关吧。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地方政府在应对PM2.5监测时应做好两手准备。在技术上,需要多与有关专家沟通,避免无谓的资源浪费;更重要的则是态度。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而非刻意追求达标,甚至不惜数据造假,PM2.5的治理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并获得上级领导与公众的认同。

  本文仅代表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