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倾全力 公车采购的自主命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3 01:15 来源: 中国经营报卫小雨
一个“全力支持自主品牌”的公务车采购政策或将落地。
2012年2月24日,工信部发布了《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并面向全社会征集意见。查阅《目录》所列车型可见,在列的412款车辆均为自主品牌,无一外资品牌车型入围。
实际上,这也是继2011年11月出台《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后,工信部再度对公务车采购作出限定。而值得注意的是,《细则》只是针对“一般公务车”和“执法执勤用车”提出了要求,并不包括省部级领导干部用车。而此次《目录》统称为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并没有区分一般公务用车和领导干部用车。有分析认为,这预示着将来公务车采购将全面倾向于自主品牌车型。
圈定自主
据了解,此次《目录》的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12年3月9日。按规定,《目录》为年度目录,原则上每年制订、发布一次。此次《目录》共公布了四类汽车,分别为汽柴油轿车、多功能乘用车、越野车和新能源轿车。
其中,除北汽之外的五大汽车集团(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广汽)的自主品牌和奇瑞、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主流自主品牌均在列。而在最受关注的汽柴油轿车分类中,所有入选车型全部为排量低于(等于)1.8L的车型,绝大部分为1.5L或1.6L的小排量车型,仅有上汽、广汽、华晨等企业旗下有少量的1.8L车型被入选。
此次《目录》之所以全部为自主品牌汽车,是基于去年11月出台的《细则》而制定。当时,《细则》中明确规定了“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的采购标准。其中“一般公务用车”是指用于办理公务、机要通信、处置突发事件等公务活动的机动车辆;“执法执勤用车”是指用于办案、监察、稽查、税务征管等执法执勤公务的专用机动车辆。上述车辆均需达到《细则》所限定的“排量在1.8L以下,售价不得超过18万元”的“双18”限制条款。因此部分外资品牌被挡在政策外。更为重要的是,《细则》中的两项规定:“进入一般公务车采购名单的车型所属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必须占到其营业额的3%以上;同时所属企业必须具备工业产权、产品改进和认可权、产品技术转让权及国内外市场销售权”,更是将合资企业全部挤出“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采购市场。
但事实上,在公务用车的定义范围内,除了“一般公务用车”、“执法执勤用车”外,还有省部级领导乘坐的“领导干部用车”一项。而在此次《目录》并未加以区分,而是统称为“党政机关公务用车”。
对此,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录》是完全依照《细则》来制定的。但有专家分析,这其实预示着将来领导干部用车也极有可能选用自主品牌汽车。
不过,从目前车型采购的汽车排量上看,目前排量过低似乎不符合“领导干部用车标准”。
根据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中央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规定,“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配备排气量3.0升(含3.0升)以下、价格45万元以内的轿车;副部长级干部使用排气量3.0升(含3.0升)以下、价格35万元以内的轿车。”
尽管在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中也提出,“党政机关应配备使用国产汽车,对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的新能源汽车,可以实行政府优先采购。”但直到此次目录的出台,也并未对省部级领导干部用车标准作出补充说明。
一位汽车界资深人士指出:“相关部门已经多次强调领导干部应该乘坐自主品牌汽车,只是目前自主品牌还没有足够高端的车型适合领导干部乘坐,因此《目录》不仅是依据《细则》对一般公务车采购规定了自主品牌的要求,实际上也是为自主品牌的高端车发展预留空间,如果将来自主品牌有了高档舒适的车型,那么就非常有可能明确规定领导干部用车也必须全部采用自主品牌。”
政策倾斜
显然,《目录》的出台给国内的自主品牌车企创造了机会。
“随着中国车市的增速放缓,外资品牌开始越来越多地抢占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这时自主品牌确实非常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全国乘联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表示。
据中汽协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611.22万辆,同比下降2.56%,市场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37个百分点。而与此相反,德系、日系、美系以及韩系等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011年,由于国家对自主品牌有利的小排量购置税优惠政策、汽车下乡等政策先后退市,而同年10月份节能汽车补贴门槛又提高,给主攻1.6L以下乘用车市场的自主品牌造成了多重打击,部分企业的增长开始出现恶化。2011年在销量排名前十的自主品牌狭义乘用车企业中,有四家企业出现同比下降,其中包括排名在一、二位的奇瑞与比亚迪,而除了长城、东风两家企业保持增长外,其余企业都表现平平。
崔东树表示:“如果政府部门带头采购自主品牌作为公务车,不仅可以在销量上对自主品牌有所促进,更可以在品牌形象上提升自主品牌的影响力,促进自主品牌的发展壮大。”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早在2011年11月,工信部装备司就组织了加快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座谈会,包括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广汽、北汽、奇瑞、江淮、华晨、吉利、长城、比亚迪、重汽十余家企业负责人都参加了会议。
2011年11月底,工信部即发布了《细则》,由于目前大部分合资企业在本土研发费用上远远达不到营业额的3%以上,更不具备产品工业产权等一系列知识产权和改进、转入权力,因此也意味着他们基本与“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采购市场无缘。实际上,《细则》已经为《目录》的出台作出了一个铺垫。
加大监管
不过,常年研究公务车改革的全国人大代表叶青表示:“有合资背景的自主品牌仍将在采购中最具优势。”
“此次《目录》中的自主品牌大概可分为三类:一是像奔腾这样在合资背景下生产的车型,再有就是像广汽本田合资公司生产的合资自主品牌理念等车型;二是像吉利这样的企业,其收购沃尔沃之后,在车型上肯定会吸收沃尔沃的先进技术,因此在采购中也具有优势;三是一些完全没有合资背景,完全独立运营的车企,其旗下的车型以后可能采购率就会偏低。”叶青认为。
不过,不少市场分析人士也对公车采购政策的最终执行情况表示担忧。
“2009年,国家在关于《2009-2010年度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声明,各单位配备自主品牌汽车的采购比例应达到50%,但最后这一比例远远没有达到,仅为3%。一位资深汽车市场专家表示,以奇瑞为例,2009年,奇瑞的政府采购量为3400辆,仅占2009年政府采购总量的0.05%(而同期合资品牌采购量为60万辆)。“因此,这次《目录》出台后,能否在后期执行上充分贯彻,现在仍然不好说。”
崔东树也表示:“政策出台后,短期内也许会有一定的效果,但后期就很有可能越发松散。因此《目录》出台后仍不排除各地有暗箱操作的潜规则出现,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账目公开,实行多方监管。”
叶青也认为:“缺乏问责制度是政策难以贯彻执行的重要原因。其实公务车监管是比较容易的,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各地政府财政厅等单位都有检查机构。根据之前的预算和最后地方报上来的票据,哪些地方存在采购超标公务车的情况,还是比较容易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