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社评:唤醒钱权背后的话语良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4 20:36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3月的人民大会堂可以称之为“话语的殿堂”:来自各行业、各地区的社会精英们在这里纵论国是、指点江山。每年的全国“两会”用它特有的公民社会话语模式诠释着中国的民主政治。
在这短短十多天的日子里,代表委员言之灼灼,决策当局虚心倾听,普通百姓寄之厚望。实话、真话与摒弃利益束缚的公正建议是这一殿堂中要求的基本底线。展现在媒体聚焦镁光灯下的“两会”话语权,应该说基本遵守了这样的底线,代表委员们都能够畅所欲言地评述自己和百姓关心的话题,短时间甚至忘掉了自己所处的利益群体,真正做了一回公共利益的代言人。
但我们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未来,不可能仅仅通过十几天的提案议案和投票表决就可以实现“功德圆满”,要使中央政府听到真实的声音,必然要在日常的舆论环境中唤醒褪去利益色彩后的话语良知。
摆在中国社会面前的话语环境并非是完全还原本色的现实环境。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复杂化,人们由于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感知范围的事物,只有通过大众传媒去了解。大众传媒所提示的环境并不是环境的全部,而是一种“拟态环境”。
媒介决定着社会舆论的方向,除了媒体本身的利益取向外,在其报道的内容上,许多拥有话语权的人群在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隐形作用下,用其所谓的“权威声音”扭曲着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因此,除了媒体本身作为社会公器必须首先代表公共利益外,那些被媒体捧红的“业内专家”们更需要有着话语良知。
但我们仔细看看那些活跃在报纸版面、电视镜头上的专家们,虽然不乏展现真知灼见、客观公正的“独立”学者,但也有一批属于哗众取宠、蛊惑躁动以便赢得“曝光率”的“伪”专家,更有一些居心叵测、暗藏私心的利益群体代言人。
第一种人我们举双手欢迎,期待多多益善;第二种人属于皮糙肉厚的“小人”,对其言论我们可以嗤之以鼻,不信也罢;而第三种人我们就要警惕了。因为他们并不像第二种人那样是“伪”专家,只要稍微揭开点儿盖子,虚伪与贫乏就会显露无疑;相反,他们可能确实就是真专家,和第一种人享受着同样的学术威望和名誉,唯一不同的是,在他们光鲜亮丽的礼服背后,有着一条割舍不掉的利益尾巴。
顺着这条尾巴,我们可以扽出一个个代表着权力话语的职业政客,也可以扽出一个个代表着金钱话语的商界巨头。比起权力与金钱赤裸裸地站出来说话更为危险的是,这些利益代言人极具伪装性:表面上他可以通过理论模型和引经据典来迷惑那些崇拜权威的人们,可以利用自身在学术、行业领域的绝对“霸权”地位排斥异己,甚至借之维护“弱势群体”名义、打着为民请命的幌子在媒体上喧嚣鼓噪、向执政者呐喊施压,从而造成虚假的“主流声音”,误导舆论,最终实现权钱利益的维护和扩张。
显然,“两会”的“话语殿堂”不该成为第三种人的表演舞台。但愿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可以涤荡这些掌握着话语权的社会精英心灵,去唤醒那些隐藏在钱权利益背后的一个个话语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