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陶冉两会围观】解读房价挤牙膏式降价的背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5 06:2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全国政协常委、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3日表示,他预测今年房地产市场不会出现大幅缩水。只有保障房的套数占到商品房一半左右的时候,商品房的价格才不会增长,而这个时间还需要8—10年。他还认为,房价不能像挤牙膏似的一点一点降,要吸引购房者必须“一降到位”,至少要降15%。(3月4日《京华时报》)

  建设保障房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中低收入群体“居者有其屋”,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开着宝马住保障房的有之、将保障房出租赚钱更是屡见不鲜。事实上,真正有住房需求的中低收入群体面对近年来“保障房持续增长的数据”只能“望房兴叹”。

  保障房分配不公及退出机制相对不完善,冲击了保障房应有的保障作用。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陆续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若能切实保证房子满足中低收入群体需求,将对高企不下的房价起到抑制作用,推动房价回归平稳。

  王健林的观点至少说明,当下在中国决定房价走向的有两个重要因素——保障房建设的力度与商品房之间比例;楼市调控政策的持续性。

  保障房的开工率不高、“套数占到商品房一半左右”的比例无法实现,究其原因是开发商参与建设保障房的利润偏低,积极性不高;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建设中也无法获得实际利益。各地保障房建设实际上是外热里冷,成了敷衍政策的“不得已而为之”。

  作为房地产商人,王健林口中的“房价不能像挤牙膏似的一点一点降”,更有现实层面的说服力。“房价至少要降15%”,目前难以实现,若真如此,会让地方政府断了“财路”。房地产市场交易中,土地出让金收入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是地方GDP增长的重要支撑。在中央政府采取严厉的调控政策之后,各地房地产市场相对低迷,造成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锐减,再加上未来3年是地方债偿还的高峰期,地方政府考虑到自身的局部利益、既得利益,迫于各种压力地方政府试图松绑楼市,对中央政府的楼市调控政策的持续性频频试探,试图有所改变。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继中山、芜湖之后,上海也变相解禁“双限”,虽然这些政策颁布后大多昙花一现地“短命”消亡,但也真实地表明了地方政府对楼市调控的态度,房价“一点一点地降”也就不难理解了。

  2012年房价能否稳中有降、回归合理必然是今年两会热议的话题,切实跟进保障房建设、完善其分配、退出机制,保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持续性,也是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中应引起各方重视的。(陶冉)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CE两会原创评论:

  【陶冉两会围观】税制改革的“馒头”有望成功出锅

  

  【振峰两会观察】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关键词——巩固

  【振峰两会观察】发展实体经济的三个关键词

  【振峰两会观察】电力改革10年 需系统化方案出台

  【邱林说两会】打好“保胃战” 监管机制亟需改革

  【浩俊评两会】应尽快公布房产税试点方案的时间表

  【浩俊评两会】税制改革可利用法律手段让利于民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