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山“夹缝”生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7 07:02 来源: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吴家山在武汉另两大经济开发区之外寻求自己的发展路径并实现蜕变。
◎本刊记者 王赵宾(发自湖北武汉) | 文
2月8日上午8点半,武汉吴家山台商工业园区管委会4楼,工作人员正在与当地村民沟通拆迁的事。这是当下园区最紧迫的一件事。
2010年11月,当王志刚与他的开发区同事获知吴家山台商工业园区被批准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时,他们满心欢喜,因为2010年被调至主任时,他便肩负3大任务,取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牌子,被排在了第一位。如今,头等大事已尘埃落定,但王志刚并未感到轻松。
拆迁难只是其中之一。从主打台商牌向综合开发区转变,又是一道难题。而与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数百平方公里的区域相比,吴家山19平方公里的区域显然是小巫见大巫。
因为在武汉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经举着国家级的牌子跑了20年。作为后来者,在发展潜力和金字招牌的双重诱惑下,吴家山如何冲破现实的重重迷雾,正在考验着这个新生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沉寂18年
一直以来,台商几乎是当地经济的代名词。甚至1993年,由于台湾统一集团入驻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地政府专门将开发区名称确定为台商投资区。这距开发区创建仅1年时间。
王志刚解释说,“因为我们当时敏锐地感觉到,两岸的交流会成为将来的总体趋势。这个平台在开发区的建设、招商引资上有独特的优势,可能打造成一个特色品牌。”
在当时看来,这样的定位是对的,而且引来了不少台资企业。台湾统一集团是开发区中资格最老、规模最大的企业。自1993年进入之后,又有远东集团、大荣集团、士林电机、华城电机、台玻集团等知名台资企业陆续进入吴家山。
尽管期间也有国外企业进入,但以台商为主的实施依然没有改变。就在记者采访的当日,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大楼的门口依然沿用着吴家山台商工业园区管委会的牌子。
在吴家山进入国家级开发区序列的前18年,无论他们如何修改资料,但始终只能停留在地方开发区的范围。2010年,王志刚带着申报国家级开发区的头号任务登上管委会主任的位置。这也成了他一段艰难历程的开始。
“当时,95%的人认为绝对不可能成功。”王志刚说,他几乎被这样的悲观情绪包围着。摆在他面前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因为吴家山遇到了一个现实的“天花板”,那就是国家曾规定同一个城市不允许有两家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吴家山之前,武汉已经有了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其中,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1991年进入国家级高新区,主打电子高新产业;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进入国家级开发区,主打汽车产业。
不过,同一个城市不允许有两家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这道紧咒随后便被破除。2010年前后,西安市打破了这一铁律,从而给武汉吴家山带来了希望。
2010年,在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过程中,王志刚备受煎熬。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志刚说,经常会受领导催促,几乎是寝食难安。因为在地方官员看来,尤其是中部地区的官员看来,国家级开发区的牌子一旦拿到手,就是当地政府可以高举的一块用以加快发展的“金字招牌”。
为此,时任东西湖区委书记的晏蒲柳对申报国家级十分执着,经常游说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进京汇报,给王志刚的电话也十分频繁,有时电话一打就是半个小时,甚至晚上11点半以后还要打电话。王志刚开玩笑地说:“我老婆都有些不放心了。”
尽管王志刚是为数不多,认为申报能够成功的人,但是遇到困难时,免不了感到沮丧。而此时,晏蒲柳总是不停地激励他,并一起想办法克服困难。据王志刚介绍,在2010年4~11月的7个月内,他往北京跑了9次,而副主任熊刚,当年往返北京与武汉达22次之多。
正因如此,2010年11月11日,“光棍节”那天王志刚得到确切消息,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申请成功。
事后,他分析吴家山之所以能够成功获批国家级,与政策松动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与中部崛起战略密不可分。他认为,武汉作为中部特大中心城市,国家确定了支持武汉发展的战略。那么,多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就多一个经济的支撑点。
而他们也把国家级开发区这样一块牌子,当成追求的一种目标。如同运动员试图进入国家队一样,这被看成是一种荣誉和整体实力的标志。所以,他们既需要荣誉也需要国家给予认可。这种认可被看成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体现。而追求这种“国家级”的金字招牌,更有利于招商引资。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最终实现筑巢引凤。
国家级开发区的获批,也给吴家山带来了新的变化,最核心的便是重视程度大不相同。有两个小细节:此前,吴家山只能出现在武汉市东西湖区的文件里,而今湖北省武汉市“十二五规划”中,必然提及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区级到省市级,再到国家级,变化很明显。另外,在全市会议排名中,以往都排在13个区中游,而今排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列居第3位。
升级成功带给吴家山的不仅仅是排名的改变,其产业格局也在悄然变化。
产业蝶变
台商聚集曾经成就了吴家山。不过,在成功申请为国家级开发区后,当地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个综合性的产业聚集区。
“你说自己是台资园区,那么日企、美企等国外企业为什么要来这里投资落户?这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企业是不公平的。”王志刚以一种不可置疑的口气回答。
事实上,在成为国家级开发区之前,吴家山已经调整了入驻企业以台商为主的方向。因为要晋升“国家队”,不能以投资地来命名申请。同时,在世界经济多元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单一的产业投资力量也比较单薄,从产业分类到投资多元化来说,以台商为主也不是最佳的选择。“它可以是我们的一个特色,但并不是唯一。”王志刚说。
目前,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除了百余家台资企业外,还有日企、美企、德企等,以及中国香港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知名企业2000余家前来投资,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
一直以来,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以传统的食品产业为主,而未来这一方向将会有所改变,以汽车和家电为主的机电产业将被列为首选。目前,在吴家山经济开发区已有数十家汽车配件企业落户,其中日资有13家,武汉森六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该企业总经理中尾靖介绍说:“我们主要是为东风本田做配套产品,选择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离东风本田武汉厂区较近,25分钟便能到达。”在跟东风汽车配套的过程中,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还将试图发展成为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齐名的武汉市汽车双子星座。
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产业政策上做出的调整,会不会对台商造成影响?王志刚明确表示,“不会”,他称,“在经济生活中,只有一个杠杆那就是利益,目前当地的台资企业效益都很好。况且我们也保留了一个园区—台湾工业园。”
对于台资企业的发展,吴家山已经出台了一个长远的规划。在未来5年,重点打造台资密集区,力争到2015年,完成投资额500亿元以上,产值达400亿~500亿元,税收达15亿~20亿元,使吴家山成为国内台商密集投资的“第五极”。
新的产业布局,正给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带来新的改变。
新棋子TCL
吴家山正在成为TCL集团一个重要的战略支撑。
2011年7月13日,TCL集团与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订“TCL冰箱、洗衣机生产基地及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落户吴家山。
同时,他们组织建设TCL家电产业武汉配套工业园,规划用地约600~800亩,并计划发挥品牌企业“领头羊效应”,吸引上下游的家电主流零部件供应商落户。
“我们在吴家山建立基地,不是跟风海尔和美的,而是真正看好武汉。”在奠基仪式上TCL董事长李东生坦言。
实际上,在TCL集团之前,海尔集团于2002年3月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年产250万套空调的生产基地;其后,美的集团也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其第三个生产基地,号称空调年产能将达到300万套;甚至全球制冷业巨头美国麦克维尔公司也来到武汉,投资2500万美元兴建中央空调生产基地。
数年前,TCL年产300万台的空调项目就曾落户武汉市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继TCL集团在广东中山之后第二个空调生产基地,主要销往国内市场。
在选择吴家山时,TCL曾对在当地建立产品基地也有种种顾虑。其中一项就是,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处的武汉东西湖区属于长江泄洪区,这也意味着,一旦出现类似于1998年的洪涝灾害,整个厂区将陷于一片汪洋。不过,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以及当地本身具有的独特优势,最终还是打消了TCL的这些顾虑。
据坊间传闻,TCL董事长李东生与湖北省一高层交情甚密,正是该高层牵线搭桥让TCL得以在武汉落户。2004年,在投资吴家山时李东生曾表示,武汉600公里辐射圈基本覆盖了国内销售市场。即使外销,从长江到上海出口,也十分便利。海尔、美的前期进入带来的聚集效应,也有利于完善配套生产链。
而王志刚则将其归结于:利益驱动。在他看来,由于东部沿海许多企业在供地、供电以及劳动力上都面临瓶颈,成本压力正导致这些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此外,中部是一个战略制高点。湖北当地有7千万人口,在消费能力和劳动力上都有相对优势。
更为实惠的是,TCL在与吴家山的合作中,前期得到了非常好的政策支持。当年,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了迎接TCL在当地的第一个生产基地,专门划出500亩土地,供其无偿使用。同时,还按照TCL的要求,为其建好了厂房。“当年,这个厂房被媒体称为亚洲最大的钢架结构厂房。”TCL空调销售负责人杨延超介绍说。
在TCL吴家山厂区,记者发现这个有着设备加工区、零部件生产区,以及仓储区的大厂房内,流水线上的空调设备正不断地走向下一个工序,工人们正在不停地生产空调产品。望着一台台尚未成型的空调,杨延超表示:“随着新一年的到来,空调产品将进入销售旺季。”
目前看来,吴家山已经成为TCL中部战略的中心,而随着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业的聚集,也将吸引上下游企业形成TCL在中部的研发和生产基地。有业内人士对当地家电产业大为看好。有人如此评价,“如果产业规模越大,集中度越高,未来发展就会越好。”
重新归零
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处的东西湖,是武汉市13个行政区之一,幅员498平方公里,1957年围垦,曾经是由13个国营农场组成的国内靠近大城市的最大国有农场群。正因为如此,一开始东西湖区就被武汉市定位为城市的后花园,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1992年,面临一半以上国有农场亏损的局面,东西湖区委区政府创办吴家山开发区,18年磨一剑,成功完成了开发区的“三级跳”(从区级到国家级),实现了由一个农业大区向工业强区的嬗变。
如今,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在武汉三镇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这也是他们一直追求的事情,也是东西湖区委区政府掀起继围垦建区、开放开发之后建设国家级开发区的新的起点。面对未来,王志刚仍旧心生忧虑。
他对此表示:“我们正处于一个归零的阶段,前期的成果归零,按照国家级的要求我们正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目前,当地最大的挑战就是体制机制的改革。原有的行政区域的格局几十年不变,有一定的弊端。比如,机构重叠、效率低下,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而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想就是,按照大部制改革,减层级、提效率、优环节。政区一体,借鉴“昆山模式”将是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个方向。
吴家山的另一个阵痛,便是有太多的悬而未决。新区发展的面积就是其中一项,原有的19平方公里已经基本饱和,下一步计划72平方公里,但目前没地、没人,这让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的发展生有疑虑。
此前,王志刚曾带队去国内其他省份的开发区进行考察,让他体会最深的就是这些园区的规划好。比如,上海浦东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等。这些区域留给他的印象是:无论是旧区还是新区,规划都错落有致,体现了一种现代化气息。
这些地区发展的框架普遍呈现立体化发展,而不是纯粹平面的开发区。他们不单纯发展工业,在所辖区域内对高新科技、教育等都很重视。科教文卫来支撑现代的产业基础。同时,有很多商业、科教的成分做依托,也提升了它自身的品牌。所以,这种模式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后劲。
按照王志刚的说法,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当下更多的是“提到篮子就是菜,还没有那么讲究”。以前,只是对有污染的企业保持警惕,但未来并没有长远、立体的规划。
不过,他们已经针对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修改,同时试图做一个长远的规划。按照他的设想,接下来要请国家级或者世界级规划机构为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把脉问诊。
未来,武汉市将会给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72平方公里的用地指标。同时,随着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东西湖区政区合一,将要覆盖东西湖区的498平方公里。这就需要一个立体而前瞻性的规划。王志刚把这点看得极其重要,他称:“苏州工业园区光规划就花了1年时间,我们当然不能几个月就做出来。”
由于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重心的转移,机电产业尤其是汽车和家电将代替原有的食品产业成为当地的重头戏。目前,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也设计了“一城一谷”的规划。其中,“一城”即以三江航天为首占地1万多亩的汽车产业城,“一谷”即为以TCL为首的占地5千亩的家电谷专业园区。未来,这些都将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