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来谈重庆发展:坚持民生导向缩差共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7 08:40 来源: 一财网走“民生导向、缩差共富”发展之路
●薄熙来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
党的十七大以来,重庆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着眼民生抓改革促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民生为导向,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子,实现了民生与发展同步、公平与效率兼得。
重庆走民生导向、缩差共富的路子,是贯彻党的根本宗旨,落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在重庆直辖之初,中央领导要求我们办好“四件大事”;在重庆直辖10年时,中央领导给我们作出“314”总体部署,都充分体现了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这要求我们在历届班子的工作基础上继续努力,既要优质高速地发展经济,又要大力改善民生、促进缩差共富。
这几年,我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将市级一般预算支出50%以上直接用于民生(综合民生支出70%以上),75%用于区县和基层,新增财力70%投向农村。市委召开多次全委会,围绕利民惠民富民,相继出台“五个重庆”、“民生10条”、“共富12条”三个决定,形成了“民生导向、缩差共富”的三大政策体系。“五个重庆”重点是改善全市的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让老百姓无差别地享有公共服务;“民生10条”立足于解决城乡中低收入群众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共富12条”包含创办微型企业、户籍改革、“地票”交易等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缩差共富。
通过实施“五个重庆”、“民生10条”、“共富12条”,重庆在民生导向、缩差共富上迈出了实实在在的步伐。公租房已配租11万套,30多万中低收入群众实现“住有所居”;330万农民工转户进城,享有了城市待遇;130万农村“留守儿童”和200多万“空巢老人”得到特别关爱;5万多户微型企业发展起来,40多万群众实现就业;“两翼”农民两年户均增收7900元。全市基尼系数由5年前的0.44降至0.4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3.13∶1,“一圈”与“两翼”区域之间人均GDP差距缩小到2.16∶1,城乡群众切实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们走缩差共富的路子,实现了民生与发展相互促进。全市GDP增速连续3年保持全国前三,去年达到16.4%,总量突破万亿元,较2007年翻了一番多;一般预算收入1488亿元,4年增长2.4倍;实际利用外资106亿美元,增长8.7倍;进出口总值292亿美元,增长2.9倍。实践证明,改善民生的过程也是推动发展的过程。
重庆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任务都很繁重。这几年我们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任重道远,仍要继续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民生导向,在改革发展中推进缩差共富,努力使重庆成为3300万人民的幸福家园。
本报记者 王建新 刘志强整理
扶贫开发是头号民生工程
●胡春华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让贫困地区尽快走上持续快速发展道路,让扶贫对象尽快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
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内蒙古这样一个欠发达的边疆民族地区,更要高度重视、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让贫困地区尽快走上持续快速发展道路,让扶贫对象尽快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不断巩固全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今年,我们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农牧民消费支出等因素,按照区别对待、高于国家标准的原则,将自治区新的扶贫标准调整为农区2600元、牧区3100元,分别比国家新标准高300元和800元,比自治区原有标准高1040元和1300元。据此标准计算,全区还有266.6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把更多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就是要以更大的决心、下更大气力做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
基于我区贫困人口众多、致贫因素复杂、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少数民族人口贫困发生率高等实际,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把扶贫开发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举全区之力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我们的目标是,到2015年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贫困人口减少150万;到2020年率先在我国西部地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力争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时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消除贫困的根本举措。扶贫攻坚核心是增收攻坚,要把促进贫困人口增收作为扶贫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充分利用内蒙古人均农牧业资源占有率较高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深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稳定增加贫困人口生产经营性收入。抓住内蒙古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有利时机,积极鼓励引导贫困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多渠道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从今年开始,自治区将实施贫困家庭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努力使每一名贫困家庭学生都能找到一份可靠的工作、得到一份稳定的收入。
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坚决打赢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
本报记者 汪 波 贺 勇整理
不断满足人民的新期待
●王珉代表(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建设富庶文明幸福的新辽宁,是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任务的深化
让全省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辽宁发展振兴的根本。去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顺应民意、集中民智,提出了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宏伟目标,这是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任务在新阶段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近年来,辽宁紧紧抓住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全省经济连续10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去年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640.5亿元,呈现出经济持续增长、结构持续优化、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崭新局面。
不断满足人民的新期待,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富庶,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期盼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文明,是全省人民不断丰富精神文化需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幸福,是全省人民的不懈追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
富庶是基础,文明是保障,幸福是核心。这一目标,体现了城乡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综合实力跨越的民富省强的内涵,涵盖了生活更殷实、社会更和谐、民主更健全、文化更繁荣、生态更良好的文明进步的要求,描绘了人民群众富足感、安全感、公平感、尊严感、舒适感不断提升的幸福蓝图。
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是民心所向、使命所系。为此,辽宁将以科学发展为中心要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破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坚持内资外资、民资国资、优势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二产业三产业、轻工业重工业并行,切实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辽宁要加大对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集聚创新要素和资源,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全省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辽宁还将以惠民富民为根本使命,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和科学化水平。坚持把增加收入作为最核心的民生,把稳定就业作为最根本的民生,把社会保障作为最普遍的民生,把扶贫脱困作为最紧迫的民生,让更多振兴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本报记者 孙 健整理
让老区人民更富裕、更幸福
●苏荣代表(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让江西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幸福,是做好江西各项工作、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是我省各级领导干部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决策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我们要扎实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省人民。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变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状况,使全省人民的“腰包”伴随江西崛起的进程逐步鼓起来。加快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加强监督管理,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更加关注、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努力让每个家庭都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在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两大民生工程:一是下大力气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是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大力支持革命老区、中央苏区发展振兴。以超常规举措,努力使贫困地区两三年内落后面貌有较大改变,与全省其他地区一道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二是下大力气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着力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三房合一”、并轨运行,有效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同时,不断拓展民生工程领域,继续抓好白内障、唇腭裂患者和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白血病免费治疗及尿毒症患者免费透析救治,全面启动因环境污染造成的职业病患者免费救治工作,保障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益。
本报记者 刘士安 吴齐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