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联四方”:中药材种植路径新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7 21:43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本报记者 方雨 通讯员 贾国斌 报道
目前,山东济南长清区马山镇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布局、院校展才、农民受益的“长清模式”,即“一产联四方”(一个产业带动校、地、企三方合作,实现校、地、企、农四方受益),依靠中药材产业促进农业长期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变资源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长清是中医扁鹊的故乡,马山又是中药材“栝楼”之乡,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在中药材的种植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的农民自古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
马山镇党委书记张世忠介绍说,“马山镇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和后天的种植中药村植习惯,发展中药材产业、建设药材之乡,在全镇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乡,应是天时、地利、人和。”
2009年,马山镇申请注册“栝楼”为“全国地理性标志产品”,成为全国第一个中药材品种地理性标志产品,2010年,马山镇荣获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如何把药材资源优势变为产业经济优势,是发展壮大马山中药材经济的重点问题。
“2009年,马山镇成立中药材种植管理办公室,把地多人少的双泉庄村作为核心试点村,选择培养有头脑、认识到位的农户带头进行规模种植。”张世忠告诉记者。
在工作的实际推行中,他们采取农户种植统一进购药材苗木,统一翻耕土地,统一栽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地膜覆盖,制定最低保护价政策。专门成立信息中心及时发布全国中药材市场的产、供、销情况,联系客商统一收购。
“我们村2009年就成立了合作社,当时丹参的种植面积仅有300多亩,现在有了政府的支持,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预计产量将会在1500公斤以上,农民的收入将比种农作物的时候多出2倍,每亩地人均增收1000余元。”双泉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庆柱告诉记者。
推动中药材种植标准化
当地农民取得可观效益后,认识到种植中药材的优势,积极性空前高涨。但要把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单纯靠扩大种植规模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是走不通的,而且这么做中药材很可能像其他农产品一样,进入暴涨、暴跌的怪圈。
在采访时张世忠告诉记者,要使其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朝阳产业,就必须有自己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而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无疑离不开技术支撑。
2010年,马山镇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院校和山东医药检验所等科研单位签订了全面长期技术合作协议,建立教学、科研基地,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积蓄了深厚的科技力量支撑。技术支撑带来的是品质的提升,2010年山东中医药大学对马山栝楼进行了理化指标分析和临床应用,与上海某科研单位共同研制的“栝楼注射液”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保障农民利益最大化
近年来,中药产业被国家列为“国家战略产业”,被国际资本视为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国内外市场对中药的需求量以每年不低于20%的速度递增,为中药材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重要的政策保障。
要利用好政策,让马山镇的中药走得更远,让农民效益最大化,是张世忠深思熟虑的一件事。目前马山中药材在流通环节、价格掌控、成果转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种植上无法突破,资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引进龙头企业,加快项目建设是培植新兴产业的最有效途径。在马山镇上下一盘棋的努力中,2010年8月,在美国上市的环球医药控股集团通过多方了解看中马山优势及与院校合作技术支撑中药材种植,很快与马山镇签订了长期合作框架协议。去年4月份,环球药业马山分公司——山东赛诺格林中药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完成注册。
目前,马山镇已成功引进环球医药控股集团、济南中药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3家中药材企业,分别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在引进企业的同时,政府始终坚持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租赁农民土地,形成了“企业+承包人+农民”的经营模式。农民可以得到土地租赁承包费、劳务性工资和药材收益分成三部分收入,而且企业租赁农民土地的价格实行定期浮动制,每5年为一个周期调整一次,保证了农民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