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泗州古城的自我拯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8 01:0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这处昔日的漕运要冲虽往时便要经受连年水患的困扰,但如果不能及时证明自己的价值,或难躲过“南水北调”下的“没顶之灾”

  孙行之

  江苏盱眙县境内,位于洪泽湖西南方、淮河北岸的狭长滩地上沉睡着一座始建于北周的古城——泗州。距离此处不远的明祖陵与泗州古城同在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一场特大洪水中被掩埋。沧海桑田,明祖陵、泗州城、洪泽湖终归于一水,悠悠300余年,留下诸多待解谜团。

  泗州古城的考古勘探工作其实早在1993年便已经开始,但直至2010年12月,由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将再次提高洪泽湖水位,令露出六分之五的泗州古城再度被淹,国家文物局才正式发文批准对泗州古城进行考古发掘。之后,此项目得以迅速进展。到今年春节后,一些文物遗存陆续现世。

  “泗州古城是被完整地埋藏于地下的,在历史上非常少见。”在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所长、泗州古城考古队队长林留根看来,泗州古城的重要性某种意义上可以与意大利“庞贝古城”媲美。但是否能最终逆转古城被淹没的命运,与正在进行的考古发掘成果休戚相关。

  在泗州古城被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勘探发掘之初,它的后续保护与利用已获得各方关注,同时流传出各种方案。对此,林留根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从古城的保存情况来看,将其完整地呈现于世人面前应该没有问题。但具体的规划还要看文物局和地方政府。”

  水患连年的漕运要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间,为了便于考古发掘和旅游开发,一座3000米长的大堤拒水于明祖陵之外,沉睡300余年的明祖陵才得以重露真容。然而,对于曾经一同掩埋地下的泗州古城,人们的追抚至今只能依仗典籍与诗歌。

  “泗州南瞰淮水,北控汴流,地虽平旷,而冈垄盘结,山水朝拱,风气凝翠,形胜之区也。”《凤阳府志》中的这句话记录了泗州古城的自然风光。而《帝年纪略》与《泗州志》中所述:“北枕清口,南带濠梁,东达维扬,西通宿寿,江淮险扼,徐邳要冲,东南之户枢,中原之要会……天下无事,则为南北行商之所必历,天下有事,则为南北兵家之所必争。”则勾勒出这座城池曾经重要的商贸地位。

  据考古勘探发现,泗州城面积为2.46平方公里,其轮廓像是一只乌龟。“乌龟形的轮廓能够减少水对城池的冲击力。其实泗州古城自创立之始就一直在与洪水作斗争。”林留根告诉记者,“在发掘中,我们发现泗州城外有壕沟,说明这座城市在抗击洪水方面很有经验。安徽射阳古城的设计也与此相似。”

  然而,即使是这样一座漕运要冲仍免不了被洪水掩埋的结局。“城址地势低洼是一个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统治者的水利政策。唐宋时期,这里是十分富饶的,当时很多人在这里屯田。到南宋,黄河夺淮,这里连年水患,逐渐呈现颓势。此后,明清两代统治者推行‘蓄清刷黄’政策,将洪泽湖水位抬高去冲散黄河淤泥,疏通黄河河床的淤泥。” 林留根解释。

  到了清朝,黄河带来的泥沙让洪泽湖成为悬湖。而为了保证运河畅通,就要蓄水,洪泽湖水位一再抬高。终于,1680年的一场洪水让泗州城遭遇灭顶之灾。

  据林留根推测,现在埋于地下和水下的泗州古城大部分仍呈现明代面貌:“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部分表明,这里是明代修建的一个砖城。”

  古城发掘终“名正言顺”

  2005年,考古工作人员完成了《古泗州城遗址考古钻探报告》。其后,从2010年12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发文对泗州古城进行考古发掘到今年春节,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淮安博物馆、盱眙博物馆的专家们已经完成发掘2000平方米,发现城门、城墙,并在灰坑中发现残存的建筑墙体、灰砖铺地面、外方内圆覆莲纹石柱杵、抱鼓石、大铁锅等文物遗存。这些发现在泗州古城考古的主持者林留根看来只能算是“冰山一角”。

  “2010年年末以前,一直是考古勘探:包括普遍勘探和重点勘探。普遍勘探包括城墙外围的情况以及城池本身;重点勘探了城门、南门和香花门。真正的考古发掘是从2010年末开始的。”林留根说。

  古泗州城内,最有名的建筑当数佛教建筑“僧伽塔”,也叫灵瑞塔,高300尺,属普照王寺(又叫大圣寺),是唐中宗时国师僧伽和尚首创。在宋代,普照王寺成为当时中国五大名刹之一。

  此前,考古队员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三只明正德年间的香炉,据鉴定,为香客捐赠给寺庙的。此前,有媒体报道,遗址中的文物可以佐证普照王寺已经被发现。对此论断,林留根表示:“目前出土的莲花纹柱础、直径为3米的大铁锅、抱鼓石都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说明当时这里是一个寺庙。而出土的大量建筑构件,比如龙纹瓦当,则能够佐证目前发现的是一个级别较高的寺庙,但至于是不是普照王寺还不敢说。”

  莫衷一是的开发猜想

  此前曾传出各种关于泗州古城后续利用方案的传言,比如将覆盖于古城上的淤泥清除,让古城呈现于水下,参观者乘船游览于其上,俯瞰古城;将古城从淤泥挖出,四周筑墙,拒水于城外,让人们参观水下古城;抑或修建一个玻璃罩罩住古城,排出其中的水,制造一个庞大的水下世界。各种猜想莫衷一是。

  对此,林留根认为:“保护利用的规划,还是应该地方政府来主导。整体保护、局部利用或许是个比较合理的方法。”

  “现在,20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对于整个泗州古城是冰山一角。我们只能从中窥见古城的一鳞半爪。将来开发利用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需要基于考古勘探发掘来制定一个全盘规划。”林留根说。

  当时明祖陵的保护便是在陵园周围修建了长约3000米的堤坝,将水拒于陵园之外。而对于标高比明祖陵还低两米的泗州古城,考古发掘以及后续保护难度或许更大。“有的地方,我们挖下去一米就是水。低洼的地势让这里时常遭遇渗水。我们用水泵往外抽水都来不及。”林留根说,“现在不管我挖多少,周围都是淤泥,稍不留心,就会造成大面积塌方。”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