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控物价应是宏观调控经常性“功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8 01:16 来源: 经济参考报

  ——“重民生与促发展”系列时评之四

  方烨

  尽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控物价”排在了“稳增长”之后,但这并不表明,“控物价”之手可以放松。

  如同开车需要根据路况时时调整方向盘一样,宏观调控政策也应根据物价波动幅度动态调整。如果说,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可能面临物价持续上涨的压力,那么,政府更是有必要保持高度警觉,把“控物价”作为一门经常性的“功课”来做。

  物价总体水平持续大幅上涨,即通货膨胀。物价总体水平持续下降,为通货紧缩。从民生角度看,通胀会使老百姓手中的货币变“毛”,实际购买力下降,财富缩水;通缩则会造成经济疲软,市场萧条,企业盈利下降,进而导致失业上升,居民收入下降。通胀和通缩,既是经济健康发展之敌,也是民生之害。正因如此,稳定物价与保持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平衡国际收支,被并列为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应对危机,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增加流动性的政策,导致货币超发,通胀抬头。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物价上涨压力也明显增大。为了稳定物价,从2010年起到2011年7月,人民银行先后12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5次上调了存贷款基本利率。再加上其他多种手段的配合,2011年7月份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开始见顶回落,12月份降至4.1%。

  然而,由于当前导致物价上涨的主因发生了变化,由前期的货币过度供给转为多方面成本推进,而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的回落会相对缓慢,所以在今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这也是政府将今年物价上涨目标确定为“控制在4%左右”的原因所在。

  既然物价上涨“病因”不同,“治疗”办法也应有别于以往。

  专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当前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国际货币宽松造成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二是农业基础薄弱带来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三是步入老龄化社会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经济结构粗放引起的物流成本与环境治理成本增加等。

  针对上述情况,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开出了三剂“药方”。第一条“增加生产、保障供给”,是为了缓解农产品的供给不足;第二条“搞活流通、降低成本”,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最后一条“加强监管、规范秩序”,则是为了排除非市场因素对物价的扰动。与2011年相比,没有了“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的要求,增加并突出强调了要降低物流成本。

  鉴于在经济运行的不同时段各种成本推动因素对物价上涨的推力大小不一,所以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