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变迁 鼓岭魅力重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8 05:50 来源: 东南快报探访新鼓岭展现新风采
今年2月,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一段“鼓岭故事”感动了中美两国人民,也把“藏在深山人未识”的鼓岭带进了世人的视野。眼下,福州正努力将鼓岭打造成新的城市名片。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岳2月份赴鼓岭调研时,提出要按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要求,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大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力度,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鼓岭打造成为有福之州的新名片。
相关部门近日也计划聘请国内外知名规划团队,做好鼓岭地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拟着力修建一批综合性、高端化的旅游星级酒店,提升景区整体形象,力争鼓岭在最短时间内“大变样”。
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新鼓岭、新名片”,为您揭开鼓岭百年变迁背后的故事,记录鼓岭现在的点滴变化,展示未来新鼓岭的亮丽风采。
往年3月,鼓岭上的农家乐店主们,都翘首盼望着多一点上山游览的客人;而今年的3月,他们不用费心吆喝,客人就已经络绎不绝。
这一切变得那么快。今年2月,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时讲述了一段“鼓岭故事”,使得鼓岭人气直线上升。
一位在鼓岭经营农家乐的当地人说,往年3月份雾气重,游客并不多,上山的63路公交车一天只开行一个班次,也不一定坐满。
但今年3月份,即便是大雾笼罩,往年很少车辆往来的公路上,也能“过一会就能看到车”。甚至有当地人笑言,“在鼓岭住了十几年,从未见过记者,最近可是见得太多了”。
只是如今的人们,见到鼓岭的更多的是美景,大多不会知道它的前世。
70多年前,鼓岭上有多少别墅?宜夏别墅,当年“藏着”一个手术室,你知道吗?企头顶老街的肉店宰杀牛之前要经过什么程序?
近日,本报记者数度探访鼓岭,为您还原它的百年变迁。
1886年
第一座西式别墅宜夏别墅落成 专设手术室为外国人服务
“千秋万岁,魂若有灵,我总必再择一个清明的节日,化鹤重来一次,来祝福祝福这些鼓岭山里的居民;因为今天在鼓岭过去的半天,实在太有意思,太值得人留恋了。”这段话摘自郁达夫《闽游滴沥之四》。
1936年清明前后,郁达夫第二次踏上福州的土地。这一次,他登上了鼓岭。那时的鼓岭,“避暑胜地”的招牌已经名声在外,郁达夫在《闽游滴沥》记下:“鼓岭避暑之佳,是我一到福州之后,就听说的。”
实际上,年平均气温在14-15℃之间,夏季晚上“要盖四斤棉被”的鼓岭,被开辟为避暑胜地的时间还得再往前推50年左右,它甚至比大名鼎鼎的庐山牯岭早了整整十年。
1886年,宜夏别墅落成,这是迄今为止保存相对完好的一栋精致别墅,也是鼓岭土地上出现的第一座西式别墅。
而这个神奇的地方最早是被一位当时到连江出急诊的美国医生发现的。郁达夫文章里谈到,当时从闽侯去连江的便道,以翻这一条岭去为最近。美国医生赶路的过程中,就“诊断”出脚下的这片土地可供夏季消暑。
或许在当时西方人的圈子里,鼓岭的名声就这样传扬开去。
实际上,外国人聚集最多的时候大约在1890年。鼓岭基督教堂如今的负责人黄时敬长老,对这段历史颇有研究。据他介绍,宜夏别墅原先的房间格局里有一处作为手术室,专为山上的外国人服务,可见当时的规模。
1902年,为了方便山上山下的通信往来,鼓岭邮局正式开办。特别的是,这个邮局一般在5月端午后开张,中秋后关闭,属季节性邮局,同样见证了山上的盛况。现在邮局已然不在,只在原址旁还保留一口古井,上刻“本地、外国公用”,可见当时外国人聚集的盛况。
1935年
别墅362栋 网球场就有7座 镶牙店古董店牛肉店古街什么都有
1936年那次登临鼓岭,郁达夫在清明当天和当地的村民度过了愉快的半天,见识了山中村民淳朴的古风,还品尝了和桃花一样颜色的春醪。在他笔下,鼓岭山中似乎只有怡然自得的中国百姓,而实际上,这段时间鼓岭的外国人数量已达到了全盛,日游客量有3000多人次。
到1935年,鼓岭别墅的数量就已达到362栋,配套的游泳池游有19座,当然还有供日常消遣的网球场,数量更高达7座。
此外,见证鼓岭繁华景象的还有被当地人称为螃蟹岭、梁厝里和企头顶等等7条古街。
虽然在世的当地人,很少有人亲眼见过当时的盛况,但在祖辈口耳相传的记忆里,这条古街的繁忙程度不亚于山下的街市。
居住在企头顶老街旁的人家郭华俤就曾经听老人这样描述过:“山下有的东西这条街都可以买到。”
郭华俤的话得到了七旬老人郭功成的证实。他说,因为外国人喜欢吃牛肉,古街有专门的牛肉店。但这些牛肉可不是杀了、卖了了事,外国人会把挑中的牛带到古街边的防疫站进行“体检”,合格以后再拉回店里请主人宰杀。1935年,古街还专门开起了镶牙店、古董店,于此可想见外国人的规模。
外国人的聚集,也为当时的山民提供了第二副业。当时的上山路只有鳝溪到鼓岭一条近4000级的石阶,道路窄小而陡峭,只能容一顶轿子前行。消暑的外国人一般从3月份上山,一直待到10月份,这为耕作之余的山民提供了抬轿和挑东西的生意。据说这条道当时“一根草也找不到”,可见往来的繁忙程度。
1949年
外国人只剩300人左右 夏季邮局不复存在
1949年前后,在鼓岭的外国人只剩300人左右。这一条条长长的古街逐渐没落,别墅面临无人管理维护的窘境,逐渐倒塌消失。
在当地人黄时敬的记忆里,当时在鼓岭第二教堂附近,有一座德国人的双层别墅。在因常刮大风而把别墅建成单层的鼓岭别墅群里,这一栋别墅显得格外特别。和其他外国人乘轿子上山不同,这位德国先生或许比较富有,当时还养了马,骑着马到鼓岭度夏。因此在他的别墅里,还特别建了一个马棚。只可惜这栋别致的建筑在后来轰然倒塌,已经觅不到踪迹。
而夏季邮局到这时候也已经不复存在,当时建造邮局的石块,如今被砌在邮局原址上所建的民房上,也算是对当时历史的一种纪念。
曾经繁忙的古街,原先的店铺慢慢凋零关闭。大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古街两旁陆续建起民房,把原先并不宽敞的古街挤压得更加逼仄,现在古街只类似于当地村民的一条交通小巷。
现在
6-10月是旅游集中期 居民期待未来变得更好
在外国人发现鼓岭之前,鼓岭是不是世外桃源般“不知有汉”的地方?生于斯长于斯,对鼓岭历史颇有研究的黄时敬长老显然不这么认为。据他介绍,鼓岭的方言和福州近郊没有区别,除了交通不便外,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多的隔阂。
不过过往很长时间,鼓岭确实是权贵消暑、文人旅游的去处,有钱、有闲恐怕是必要条件。根据一栋别墅19两黄金的交易价格、上山雇佣轿夫和挑夫的花销,普通百姓只怕承受不起。
经过了60多年的盛衰变化,鼓岭发展到今天,仍是避暑、旅游胜地的代名词,但到此地探访的人却多了普通百姓,原先似乎遥不可及的鼓岭,如今也把普通百姓纳入游客的范围。
每年的6月份至10月份是鼓岭游客集中的时间,尤以7、8月份为高峰期。一过了10月,缘于过低的气温和潮湿的气候,就进入淡季了。度假区渐渐地只做夏季生意,其余时间鲜有人问津。
得知政府即将对鼓岭进行新的规划建设,许多游客都充满期待。“鼓岭上风光美,气候好,建好了完全可以比得上庐山。”一位从市区驾车来的市民说。
而老居民们则期盼着鼓岭变得越来越美,游客增多给他们带来新的生意。“那时候的农家乐,农家旅馆生意肯定很火啊。”在鼓岭一家饭庄老板一边说,一遍用手比划着如何扩大自己的店、店面如何重新规划装修,仿佛这一切马上就成为了现实。
本报记者 刘云鹏 夏菁/文 林朝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