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职业人生:你让下属安心了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9 18:36 来源: 《中外管理》

  你,让下属安心了吗?

  如果你还记得自己上中学时对老师怀有多大的研究兴趣,便能理解下属对上司的关注度会有多强。但现实中,上司们往往对此浑然不知,很难明白自己其实一直置身于下属的目光之下,哪怕他本人其实也把焦点无时无刻地对准自己的上司——这并非厚黑之道或无颜承认的恶劣品质,而是出自最正常不过的心理。

  职场中,员工的安全感很脆弱,直接上司正是能左右他们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情绪和举止甚至直接影响员工的绩效和幸福感,上司做出的哪怕是最不起眼的无意之举也会让他们忧心忡忡。倘若信息不明确,那么,先搞清楚局势会成为比工作更重要的优先事宜。

  2012年已经开始,这一年的寒冬定然漫长,甚至有人认为将超过全球经济危机的2008年。严峻的考验中,员工所感受到的威胁往往更真实,也更多,作为部门主管,我们也许无法左右大趋势,但至少,通过自己的小小改变,就可以让下属们更踏实,更舒心。

  不要以为这只关乎心情,要知道,员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与绩效紧密相关。管理(子 荷)

  危机期,成也主管,败也主管

  李小舟(化名)

  某网站副总裁

  我所在的公司是创业型企业,几年下来一路打拼,团队规模不断扩大,实为不易。我在两年前加盟,负责市场和品牌建设团队。

  自己远比想象中更重要

  之所以加盟,本来是看中企业的向上势头。但没想到,整个2011年,公司的日子都不温不火,下半年时一个投资者突然撤资,就更是雪上加霜,随后公司不得不紧急裁员。市场部本来人手就不多,裁员并没有裁到我们头上,但是我发现,大家还是比以前更敏感了。每当我参加完公司高层会议回到办公室,很明显能看到他们想在我脸上捕捉到什么。下班后也常常看到他们互相约着一起吃饭聊天,比以往更频繁。

  我自己心里也烦。本来还指望企业上市分得一杯羹,现在看来一时半会儿也难以实现了。但是我也知道,这次危机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毕竟公司创立已经有几年,脚跟基本站稳,已经积累起一定规模的客户群。而且,另外几个投资者短期内并无撤资计划。

  可是,基层员工已经炸了锅。除了被裁人员,一批元老级员工开始主动离职,“下个月还要继续裁人”之类的小道消息风传,这还是一次偶然听到下属们对话我才知道的。这时,我才发现,因为我属于公司高层,因而掌握的信息相对全面,心里也比较踏实,但下属不同,他们看到的是裁员这个结果,并不了解具体原因,而且巧了,差不多同一时间,也有同行在裁员,更让他们感到不安。再加上我自己因为心里失落,脸上难免表现出来,也影响了大家的情绪,导致更多的猜疑。下属们并不知道,事实其实远比他们想象的乐观。

  从我做起,走出不安

  这之后,我赶紧注意调整自己的状态,打起精神,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下一阶段的工作规划上。与此同时,将公司的真正情况向大家做了详细的说明和分析。部门的预算尽管减少了,但正好借此机会,鼓励大家一起转换思路,换一种方式来开展我们的工作。

  万事开头难。开始下属们还多少有些不能完全相信,但当看到我拿出下一个阶段的工作计划,并为他们争取到更好的激励承诺之后,大家慢慢开始恢复正常。此后我还调整了部门制度,定期邀请业内资深人士到公司和大家一起讨论对产业发展的预判,以及增进对业务经验的分享,并更多让下属们来出谋划策。渐渐地,大家的士气开始上升,又能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了。

  经历了这一次风波,我才明白,作为一名上司,自己对下属的心理影响有多大。做一个好的上司,不仅仅是业务上的引领,让下属获得安全感,不分散工作上的精力,才是最基础的。管理

  →首先明确,员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与绩效紧密相关。

  →明白自己的情绪将深刻影响下属的感受,发生任何事情,都不要只顾个人心情。

  →尽量保持信息透明,尤其是在公司遭遇危机时。

  →消除下属的顾虑,不光靠语言,更靠行动,从我做起,用行动来告诉大家真实

  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愉悦是安全感的源泉

  王凤波

  北京乾图室内环境设计有限

  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首席设计师

  我们公司是做室内设计的,我本人也是设计师出身,因为表现优异,被一步步提升,直到成为两个合伙人之一,出任副总经理,分管设计师团队。

  在正式出任副总经理之前,公司还特意派我去学习了EMBA课程。像大多数人一样,身处一个企业中,总是觉得企业有很多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一度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觉得企业之前的管理太不到位了。学成归来雄心万丈,很想大有一番作为。

  但第一次开例会,我就被震了一下。想象中那些理所当然的制度遭到诸多“提问”,比如严格考勤,统一着装。设计师们常常晚上创作,早晨很难按时打卡,而这个群体的艺术性很强,着装上的个性化色彩也很浓厚,男士留长发非常正常,戴鼻环的也有。那时我才赫然发现,我站的角度不一样了,大家看我的角度也不一样了。原本以为读EMBA拿回来不少管理武器,却引起反弹,这让我极其纠结、灰心,甚至不想做了,太难管了。

  从周边环境入手

  搞艺术的人不愿意受约束,但在企业中又必须有规矩,我开始变通。其实所谓变通,首先就是关注员工的需求。我本身就是设计师,所以第一步就是设身处地地想,如果我处在下属那个位置会喜欢怎样,回顾我的上司又是怎样激发我发挥潜能,并让我感觉愉快的。这之后,我提出一个口号:在乾图,愉快地工作,愉快地生活。

  我没有从人来入手,而是选择了从大家周边的办公环境入手,让员工心理上觉得愿意在公司待,心情愉快。

  很快,我将公司的装修做了改动,以前工作区的小格子间全部打开,变成家里的客厅一般,设置大量的沙发区,取消固定办公位。让大家感觉到自由,来上班就像在家里一样,随便挑选位置,不必聚集于我的视线之下。只要没有客户在,也允许放音乐。考虑到色彩对人的情绪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的工作区统一设置成明快的绿色,就餐区则为温暖的橘色,就连卫生间也变成彩色的。

  慢慢地,办公室变得越来越让人喜欢待了。许多单身同事都“长”在了这里,总要耗到晚上10点多才回去。

  用自由驱赶恐惧

  因为我们的工作性质,每到周末是最繁忙的,平时再来调休。但是除了调休之外,我每周一还会再给设计师一天的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出去写生、打球、搞摄影比赛等尽情放松。开会时就事论事,民主透明,而且就我个人而言,什么都写在脸上,根本无需猜测。我也鼓励大家有想法一定要说出来。以前我们每年只有两次考核,也意味着只有两次晋级的机会。但是我将其调整为不定期考核,任何设计师想要晋级,可随时提出考核要求,一旦通过即可晋级。大家性格不同,有些人并不擅长为自己争取,我会主动提醒他。

  其实管理就是细节。通过种种细节的关注,消除员工的不安全感,他才会把关注都放到工作上去,愉快地生活,愉快地工作。管理

  →常和下属沟通,不仅是工作上,还包括生活上,了解他们需要什么,

  尽可能去满足。

  →发现下属存在问题时,不要攒着,积累到他完全无法胜任工作。每个

  问题都及时解决,而且让他知道是因为什么。

  →关注下属的发展,鼓励他探求更高的程度,并说出自己的新要求。

  主管们,把下属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引开,反过来做一个关注者吧。

  谁在盯着你?

  文/金 灵

  实验:第四块饼干

  没有几个管理者愿意承认自己时常会忽视下属,“饼干实验”却漏了他们的馅儿。该实验由心理学专家达谢·凯尔特纳、德博拉·格林费尔德、卡梅伦·安德森发起进行。

  实验要求每三人组成一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份简短的决策报告。研究人员随机指定两位小组成员负责执笔,另外一位作为组长,负责评审他们的报告,并决定他们的薪金。然而实验的重点并不在于报告的水准。实验进行30分钟后,研究人员送来了装有五块饼干的盘子,这个看似休息的环节才是实验的聚焦点。

  一人拿一块饼干是自然的事;出于礼貌,也没有人去拿盘子里的最后一块饼干。关键就是这第四块饼干。会不会也尴尬的没有人去碰它呢?结果令人吃惊:几个小组的组长,也就是管理者,无一例外地吃掉了这第四块饼干!也就是说,微小的权力都会使人更加以自我为中心,较少顾及他人的需要,权力越大,自信就越强,制度对他的约束就越小。连锁反应,就是下属不得不琢磨上司的心思,哪怕是无意之举也会让他们浮想联翩。一项对狒狒的研究发现:一般成员每隔20~30秒就会瞥一眼狒狒头领,看它在做什么。

  心理学专家指出:当主管的举动不甚明确,下属无法判断这一举动将对他产生什么影响时,他们往往会朝坏处想,认为可能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

  距离并不总是产生美

  早有研究表明,在层级结构的体系中,人的关注点都是自下而上的。比如秘书对上司的了解,就多于上司对秘书的了解。这种下属关注上司,上司对下属冷漠的不对等关系就像是一颗毒瘤,带来许多后患。首当其冲的,就是导致上司自恃过高、一意孤行。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曾负责对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的调查。调查小组估算出航天飞机主发动机出现故障的概率在1/200~1/300之间。但当他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估算概率时,得到的答案却是十万分之一!费曼认为,差距之大,充分验证了管理者早已脱离现实的问题。盲目乐观与自信,既牺牲了团队的利益,也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与此同时,下属们也没闲着,紧盯上司的一言一行,揣摩其用意。上司一旦因此和下属产生距离,将引起员工的不安和猜疑。特别是那些不被上司看重,时常被提醒、指点的员工,在工作中就会分心,其关注中心将由工作转移到努力消除自己的恐惧,各种打探、猜疑、牢骚由此而生。影响工作不说,也破坏了团队文化。

  从焦点中走开

  这种危险的上下级关系会困扰下属,也能把上司们搞得焦头烂额。解铃还须系铃人,上司们当然知道下属会把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看在眼里,能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做与不做,只在一念之间。

  所谓敬畏感,“畏”多来自职位的高低,而“敬”靠的是真才实学和个人魅力。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教授罗伯特·萨顿曾对大卫·凯利进行过观察。后者是IDEO公司的董事长兼创始人,同是也是一位设计大师,不论从职位角度上讲,还是从业务水准上看,都是一个具有强大气场的人。尽管为人谦和,但只要他出现在众人面前,还是会引来过多的关注,影响下属的工作状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卫运用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在参加客户会议、头脑风暴会,以及其它与工作相关的聚会时,一开始,他都会坐在前排醒目的地方主持会议,并做一段精彩的开场。之后,便请主要相关负责人发言,并将主持的大权交给他们。同时,自己也移坐到一侧,专注于倾听。如果会议出现冷场或尴尬的局面,他再重新介入进来。如果一切顺利,通常情况下,他在会议结束前夕就会离开。

  他并非不尊重下属,也不是因为享有特权,只是这样做能使会议更加富有成效,与会者能够畅所欲言。同时,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会议期间对与会者的观察,通过倾听他们的发言和体会他们的情绪,来判断他们的业务实力、沟通能力,以及对会议产生的影响,从而不断进行调整,优化下属之间的互动和协作。

  尽管大卫·凯利是董事长,但他的方法同样值得不少中高层经理人借鉴,尤其是那些大型企业中拥有庞大团队的管理者。

  成为关注者,而非被关注者

  除了把自己从下属的关注目光中摆脱出来,成功地将他们的精力引导到工作上之外,一个优秀的上司还要把自己的座椅调个位置,从被关注者变成关注者。哪怕下辖员工过多无法一一关注,至少对你的直接下属必须用心。信息总是一层层传达的,而文化也是在层层传递中积累的。罗伯特·萨顿教授总结出以下方法,或可一试。

  提供可预见性。就是减少随机、随意的事情。二战期间,伦敦的空袭警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警报非常可靠,只要警报不响,人们便可放心地外出。如果主管能够尽可能地提供这类信息,可以有效减少员工精力的损耗,提高战斗力。

  增进理解。变革总是很难,就是因为人们往往会否定那些未作解释的改变。所以即便解释得很勉强,也比没有的好。想要得到员工真正的支持,会议、邮件这种通知性的传达是远远不够的。重复就是力量,人情才知冷暖,同时内容还要简明扼要。

  拥有控制力。在业绩下滑时,主管自然要挺身而出,同时也要给员工尽可能多的参与权和发言权,即便是绵薄之力,也要给他们打气。同时,把大目标拆解成小模块,把大困惑拆解成小难题,每一次不起眼的成功,都是对团队士气的一次提升。

  表达同情心。管理学教授杰拉尔德·格林伯格通过研究发现:领导人的同情心会对公司利润产生影响。其实就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如果下属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来自主管的理解与支持,又岂会懈怠了工作呢?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惠普公司。在经济危机时期,惠普公司为削减成本,取消了SPAM供应链团队每天上午免费供应炸面包圈的传统。停止供应的当天,员工们认为整个团队加班加点地为公司创收,公司却在这么小的福利上克扣他们,非常不满。主管科里·比林顿得知此事后,设法调动团队内部资金,恢复了供应。员工们非常高兴,并为有这样一个好主管而自豪!

  如何让“敬”多一点,“畏”少一点,上司们还真要付出一些努力,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挪开,控制言行,留意下属的改变,减轻他们的焦虑,如此,既能实现更高的团队绩效,也提升了下属的幸福感。你,一定行的!管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