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不如“保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0 01:54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刘兵 2012-03-10 01:54:56
今年3月12日是我国第三十四个植树节。如果按照每公顷2250株(150株/亩)栽植的密度来估算,笔者推算过去30年我国义务植树理论上应完成的造林面积共约2618万公顷,约占我国目前森林总面积的13%。
植树节的初衷是提高人们的绿化意识和环保意识,达到爱护森林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但遗憾的是,这些数字未必会变成美丽的现实。
首先,义务植树的成活率令人堪忧,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成林。由于人们种植技术参差不齐、林地条件以及树种的选择不当,在种植过程之中就已经造成了一定比例的树苗很难成活。更糟糕的是,树苗种下了后期管护却无法落实。很多地方植树节刚过,人走地黄,剩下的树苗只得靠天吃饭,活下去都很难,何谈成林?
其次,义务植树的成本越来越高,形式大过实效。义务植树的树苗需要购买,目前流行树种的树苗市场行情都在30-80元/株,一些景观树种价格更高;单位组织员工集体外出植树,包车费、交通费、饮料餐费等等开销也不低。而且,这个数字一定大大高于目前我国天然林管护每亩的投入。
成活率不高,植树成本却节节攀升,义务植树在我国一些地方已经走进了一个高成本低产出的“怪圈”。由此看来,鼓励义务植树、绿化环境固然必要,但是不是更应该将有限的精力和财力更多投入到更能立竿见影地改善环境、控制水土流失的天然林保护上?
虽然国家每年投入的管护资金的总额巨大,但是分摊到林地单位面积上却是杯水车薪。对于已经成林的天然林,地方公益林管护费补助的标准更是少得可怜,仅为每亩每年3元,还不及目前义务植树的单株树苗成本的零头。笔者在多年的实地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补贴过低在一些地方挫伤了当地林农参与森林保护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当前林权改革的形势下,我国南方省份一些拥有集体林林权的林农已经开始把管护多年良好的天然林转换成经济林,甚至每五六年轮伐一次桉树人工林。天然林的生态功能是树种和结构都比较单一的人工林无法替代的。长此以往,我国天然林整体面积和质量的下降将令人堪忧。
长期以来,天然林是维持地方生态平衡的重要天平,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降低破坏程度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天然林的减少或者质量的下降将会导致当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在一些自然灾害可能发生的潜在地区,保护好原有的天然林或植被比盲目植树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除了保护好现有天然林,笔者认为也应鼓励在生态脆弱区的优先植树造林的社会活动。林业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生态原则叫“适地适树”,就是在适合的地方选择种植适合的树种。在笔者看来,这也是个双向选择的问题,即我们的植树造林也应选择合适的地理区域来进行。
例如,现在的天然林质量不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天然林带破碎化严重,这直接降低了天然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功能。海南中部山区由于大面积人工林种植导致天然林破碎化现象严重,阻断了濒危动物长臂猿可能的迁徙路线。因此,在天然林破碎化区域通过选择合适树种,科学植树造林,可以逐渐恢复这些地区天然林生态系统的整体质量。还有,在海岸线也可以通过栽植海防林,来提高当地抵御海啸、台风的能力。
绿色和平在2010年曾经对海南海防林进行过全面调查,发现在东海岸一些地区建设项目破坏海防林带,使其破碎化、无法合拢。倘若一旦发生类似于2004年印度洋的海啸,这些地方可能遭受的破坏将不堪设想。所以,当地政府应该优先大力恢复海防林,并积极鼓励社会团体一起参与,通过认领、共同看护等多种社会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源加入到海岸线等生态脆弱区的植树造林中来。
今年的植树节马上就要来临,一些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又在积极准备今年的义务植树活动。在没有头绪之前,这些活动是否可以慢一慢,再想一想?一边是流于形式地去种不知能否成活的树苗,一边是捉襟见肘地保护参天成林的大树和森林。在这个保护生态平衡的天平面前,我们是否更应该理性地选择后者?
(作者系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森林保护项目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