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对未来通胀风险仍不可掉以轻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0 04:12 来源: 金融时报

  万荃

  记者万荃3月9日公布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与广义货币(M2)数据均传递出经济利好信号。业内专家分析认为,通胀压力的继续缓解是前期稳健货币政策效果的加速显现。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节后食品价格持续回落、翘尾因素逐渐消散是2月份CPI下行的主要因素。此前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2月20日至26日当周,食用农产品价格连续4周回落。此外,农业部最新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也较1月底显著回落。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表示,2月份CPI较1月份继续呈现回落态势,符合预期。政府工作报告定下的全年CPI控制在4%的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但也有专家警示,虽然前期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措施效果已逐步显现,物价涨幅总体保持回稳态势,但对未来通胀风险仍不可掉以轻心。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仍有必要防范未来物价出现反弹。全年通胀控制在4%任务依然艰巨。

  众所周知,推动物价上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输入型通货膨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目前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较高,一些重要能源和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推动国内价格上涨日益明显。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0%,连续3个月站在50%荣枯线之上,显示中国经济“稳中有升”态势。但以分项指数而言,因大宗商品价格飙升,购进价格指数2月份大幅飙升,创下自去年10月以来新高,显示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可掉以轻心。

  因此,总的来看,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不会无条件或自动实现,需要宏观调控政策继续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尹振涛分析认为,在需要继续维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价格型工具理应顺势挑起货币政策工具大梁,以确保和巩固宏观调控政策效果。

  另有专家分析指出,未来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应重点兼顾经济增长与调控通胀的关系。央行在去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出,今年要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那么,如果单纯依靠紧缩政策降低总需求来抑制通胀,有可能影响经济稳定发展。因此,必须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特别要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和信贷结构,继续培育和扩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日前表示,输入型通胀虽然是我国物价上涨重要推手,但其变化主要取决于全球经济、金融、能源、粮食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主动权不在我们手上。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积极应对,有所作为。比如新兴经济体在应对输入型通胀过程中,普遍采取了回收流动性和限制“热钱”流入两方面的措施。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在加强资本管制的同时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通过渐进合理升值,抵御进口价格上涨对国内市场的压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