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谭志娟代表的故事:农技“老推”的关切和喜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0 23:3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0日讯(记者 倪伟龄 王希骥)“老推”是农民们对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谭志娟的谑称。她虽今年56岁,参加“两会”穿上橘红色的上衣显得比实际年轻很多。她原是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在农技推广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也是农技推广领域唯一的全国人大代表。

  岁月风雨在她额头镌刻浅浅皱纹,可知她一年有300天摸爬滚打在村屯农户。农民们风趣说他们“远看像卖炭的,近看是农技推广站的!”这两年来,谭志娟躬身在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蹲点,手把手教农民应用现代农技,从农家院落到田间地头,她光自行车就骑坏两台,自行车“大拐”骑掉了,就自己修上,“黄胶鞋”穿坏了,就再买双新的。她家住齐齐哈尔市,常常要“倒车”几十公里到甘南县,谭志娟乐此不疲地奔忙,教兴十四村农民“玉米育苗移栽”和“有机瓜菜生产”技术,干得风生水起。

  这不,开春儿,谭志娟来京开“两会”,村党支部书记付华庭期盼请求;“大妹子啊,今年你还得回村来呀!”,谭志娟爽快答应;“大哥呀,只要村里农民需要我一定来啊!”

  回想逝去的艰辛农耕岁月,她感触万分说,过去靠“四轮子”镰锄爬犁一起种地,现在应用“大垄双行通透密植技术”、“玉米膜下滴灌技术”、“马铃薯大垄栽培脱毒技术”、“水稻智能催芽技术”等先进农技以及应用水稻、马铃薯、玉米全程机械收获等现代大农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谭志娟当了10年人大代表,履职尽责执着挚诚得像一团火,对重要议案她认准就坚持到底:“我就是不当代表也要提!”。10年前她提出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议案,连续几年向农业部等部委反映要改去那些计划经济色彩浓,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部分,直至被全国人大采纳。5年前,她又曾给总理写信,反映一些省、市、县解散农技推广站倾向,呼吁要加强农技推广站建设,并受农业部所邀,以切身经历宣讲农技推广站的重要作用。之后中央下发了30号文件《关于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农业技术推广站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对修改《种子法》,她又连续提了三年,农业部现正着手调研。谭志娟当代表履职10年,光有影响的议案和建议就有7个。她精选题目,亲自调查。

  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科技高度重视,例如打破部门界限,大专院校、农业科技推广部门联合对科技创新投入等等。谭志娟谈及这些总是无比欣喜,话锋不减。

  当前我最关心的是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特别是应用新技术的水平。培训应沉到乡、村、屯,直到农民心坎上。“科技到位率”要比“科技入户率”重要。她敏锐谈到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培养500万职业农民”的目标:“职业农民应既是种田高手,又是农技推广人。他们掌握农业信息及新技术,应像城里人一样上下班务农。”

  最令谭志娟喜悦无比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两个覆盖”——国家拨付20至50万元补贴资金,达到乡镇农技站条件建设全覆盖,包括改善基层农技推广站交通工具、办公电脑、简单检验设备、修缮办公场所等;国家给各县区拨发100万元,用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改革与示范县项目全覆盖,包括各农场培养农业示范户等。谭志娟兴奋不已地说:“这项政策对推广农技意义很大,使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今年黑龙江粮食总产要上1200亿斤,又到了我们“老推”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