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日本之“绊”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2 01:2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远亲不如近邻,震后重建蹒跚让日本对中国平添复杂情愫

  宋冰

  “要推广北海道,你觉得微博(http://weibo.com)有用吗?”“你说我们是拍个日剧好还是拍个电影好?”《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就这样被采访了。

  日本“3·11”地震后这一年,北海道的旅游局官员一直都在苦觅提升“旅游GDP”的良策,中国游客是他们的大客户。

  如今,在这个旅游业和水产品出口重镇,欧美游客罕至。当本报记者离开住所时,民宿老板再三深深鞠躬,“非常感激中国的客人来我们这里”。

  走在日本许多城市的街头,恍惚间会觉得身在中国——购物区处处张贴着“银联”的标志,大型商场里标准普通话一遍遍播报商品信息,连北海道许多地处偏远的小镇上,饭店橱窗上都挂着“有盒饭”三个大字。

  希望更多中国游客来日本,已被认为是日本震后区域经济复兴的一大提振手段。

  然而,“远亲不如近邻”并不意味着无间的蜜月。

  大量日企在震后向中国转移产能,双方在一些资源出口方面还有争议,这些都让渴望复兴的日本国民心情复杂。

  赏樱时节前的升温

  昨天,日本首都东京和其他“3·11”大地震受灾地区11日举行各种活动,纪念大地震一周年。

  一年前的这天下午2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0级强震,引发特大海啸和核电危机,根据日本警察厅截至3月10日的统计,地震和海啸共造成15854人遇难、3155人失踪,至今仍有34万余名灾民在各地避难。

  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说,政府将完成“通过灾区重建来实现日本再生”这一历史使命。

  废墟上的中国结,这是重建之路上的风景线。

  北海道政府国际经济室办公室里,到处放着“北海道上海美食节”、“大连水产节”等宣传单,几名官员正在讨论如何在这周分头前往中国北京、大连、上海的事宜。震后,北海道在上海新开设了北海道经济交流室。

  当地水产局官员告诉本报记者,北海道出口水产品中50%都是大马哈鱼,其中90%全部出口中国;旅游业方面,购物消费突出的中国游客更是受北海道商家欢迎的群体。

  当中国的贸易正在向扩大内需的方向转型时,北海道的官员却在期盼中国消费者“内销转出口”。

  “我们已经向中央政府提交申请,能否对中国游客提供签证便利甚至免签。”旅游局一名官员表示。

  在听闻韩国济州岛因为免签政策而吸引大量中国游客后,他们立刻提笔把这点记在了笔记本上。

  在这个樱花烂漫前的时节,中国赴日游已经升温。

  日本官方数据显示,地震以后赴日游客人数很快开始强势反弹,至2011年秋天劲增到外国旅客赴日最高纪录,其中,中国赴日游客数量在多个月份都出现超过30%的增幅。

  北海道知事高桥春美告诉本报记者,今年1月访日中国游客达到138400人,创下最高纪录;相比之下,欧美等国游客则复苏平淡,同期数量仍在减少。

  对华投资的重心

  由于本次地震所揭示的日本产业链脆弱之深层问题,叠加日元升值、国内电能不足等困扰,许多日企开始进一步将产能对外转移以分散风险。

  “日本企业向海外转移的趋势本来存在,震后更加快了转移的步伐。”一位日本业界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转移的目的地之一自然就是中国。去年开始,松下、HOYA等多家日企纷纷开始将部分产能转移到中国,开设新的生产线甚至工厂。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前11个月,日本对华直接投资59.4亿美元,同比增长率高达50.4%,超过2010年全年42.4亿美元的水平。

  除了数量上的增长,地震的影响还体现在日企对华投资结构上的决策。

  此前日企在华设厂生产的多数都是非核心零部件。震后,众多核心零部件制造工厂的停产导致整条产业链由此断裂,这促使许多企业开始将核心零部件制造也向海外转移。

  一些日企在华投资技术含量提高以及规模的增加也就水到渠成,例如,丰田汽车2012年起将在中国生产其混合动力车的关键部件——马达和电池。

  另有数据显示,以往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平均每一项目资金规模一般在100万至200万美元之间,2011年以来资金规模在500万美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已有多项。

  即使日本食品、半导体零配件、汽车等行业对华出口因地震以及核危机影响而减少,但总体上看,2011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依然同比增长15.1%至3429亿美元。

  日本保持了对华第一大出口伙伴的地位。

  本报记者对比“3·11”前后一年的数据发现,中日经贸并未出现大起大落,2011年6月~9月出口出现四连增,2011年11月出现近25个月来的单月出口新高,达到141.71亿美元。

  而在进口方面,中国依然是日本的“给力买家”,2011年5月,也就是地震发生两个月后,中国对日进口出现了连续四个月的增长。

  根据上周六公布的数据,2012年2月中国对日进口劲增约55亿美元,增幅创近25个月来的次高。

  合作之“绊”的纠结

  昨天,东京塔打出KIZUNA NIPPON(日本之“绊”)的字样。

  日本京都名刹清水寺住持每年底都要挥毫写下象征世态的年度汉字,2011年,“绊”字以绝对优势获选年度汉字,日语中这个字寓意“纽带”、“牵挂”。

  中日之间的纽带少不了蜿蜒曲折。

  日本最大的连锁书店纪伊国屋中,畅销书架上“中国”两字频繁出现,其中不乏以“中国威胁”为主题的书籍,经贸合作数据火热背后,对中国于日本震后“复兴”所扮角色,日本民间情绪却颇为复杂。

  近日,日本农林水产大臣鹿野道彦表示,由于地震之后影响了大米生产,需要开始考虑从中国部分地区进口大米,引发部分争议。

  时值中国对日本出产食品是否受到核辐射影响怀疑盛行,反之,中国食品安全同样在接受考验。

  同样让日本国民有所疑虑的是,日企的海外转移必然会带来本土工作岗位的大量流失,这对于震后失业率高企的许多地区来说,恐怕也不是什么好消息。

  毕竟,疑虑“绊”不倒日本重建寻求中国元素的大方向。

  《日本经济新闻》上周报道,2011财政年度,日本三大银行的人民币交易规模折合日元达1500亿日元(约合18亿美元),是上一财年的5倍。日本内阁府同时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日本经济下滑幅度远小于此前发布的速报值,经季节调整后当季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降0.2%,按年率计算下降0.7%。

  近半年来,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理事长林康夫率团来华展开了密集公关之旅,所到之处包括湖北、辽宁、吉林等中日经贸重镇。

  2011年7月18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北京会见时任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海江田万里,林康夫也是在座一员。

  当年的广交会进口展区,岩手、宫城和福岛三县的22家企业与会,在具有53年历史的广交会上设置日本展馆尚属首次。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