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攻关”何以成“公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2 05:49 来源: 深圳商报□吴 江
3月10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武维华代表九三学社中央作大会发言时提出,完善科技评价奖励制度,营造良好科研环境。九三学社近年组织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78.5%的科技人员认为项目评审结果不公正,87.7%的科技人员认为科技成果评审和评奖需要“公关”。
科研成果的取得,从来都不会轻而易举,这里面少不了心血与付出,称之为“攻关”,的确再形象不过。然而,假如认为科技只需科研人员努力付出,只需“攻关”成功便算大功告成,却未免太过幼稚和单纯。真实的情形是,相比科技“攻关”本身,科技成果要想获得认同,并在评审与评奖中胜出,“公关”甚至要比“攻关”更关键。
有道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全国那么多科技项目,谁能最终脱颖而出,当然需要通过一定的竞争机制来进行评审,科技评奖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在诸多科技项目及科研成果中进行甄选。既然如此,对于科技项目和成果而言,指望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的确不切实际,而更需充分展现出自身科技项目与成果的价值。如果说评奖“公关”指的仅仅是科技项目与成果的自我推介与展示,应该说并无太多问题。有了科技项目与成果的充分展示,科技评审与评奖才能有所依据,科研经费的投入也才能有的放矢,优秀的科技项目和团队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更快的成长,科研投入才能真正花在刀刃上。而真正具备了甄别力的科技评奖也才有望对科技项目形成优胜劣汰的正面引导。
然而,从九三学社组织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高达78.5%的科技人员认为项目评审结果不公正,而当下的科技评奖“公关”,更是早已超越了科技项目与成果展示本身。暗中跑关系,私下拉票,甚至其他一些利益公关的手段,也纷纷被祭出。至于科技评奖中,领导干部搭车、牵头,权威挂帅更是成为一种常态。而这一过程中,科技评审与评奖受到权力的插足与干涉,自然很难再保持科技的本色。而上述潜规则的存在,更加剧了科技项目评审与评奖的“公关”现象,因为谁都知道,项目评审能不能通过,科技成果能不能获奖,拼的其实就是“公关”能力强不强。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一些根本就子虚乌有,甚至纯粹造假的东西,也胆敢凭着强大的“公关”能力,仅仅穿着“皇帝的新装”便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