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扎实推进保障房建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6 04:57 来源: 经济日报

  住房是百姓大事,也是国家大事;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新的一年,我们要继续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把好质量安全关、公平分配关,更好地发挥保障房建设惠民生、稳房价、扩内需、促发展的多重作用。

  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中央的重大决策,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实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停止福利性住房分配以来,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2010年底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6平方米,是1978年的4.7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低收入家庭、棚户区居民、新就业职工、新毕业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条件仍然困难,他们对改变住房状况有着强烈的期盼,保障群众的基本居住需求成为当务之急。过去一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新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目标,为“十二五”时期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开了一个好头。

  从这些年实践和经验看,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一方面,保障性住房建设是重大民生工程。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连着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拉动消费,又增加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5000美元,人民群众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求日益增长,民生领域巨大的内需潜力会持续加快释放,这一需求在住房上表现尤其明显。眼下,不少低收入居民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仍比较突出,很多群众仍住在棚户区中,还有一些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无力通过市场租赁或购买住房,一些新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也亟待解决居住问题。从我国实际看,合理的住房消费结构,既包括买房,也包括租房。建设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可以改善住房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可以促进解决中等收入偏下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另一方面,保障房建设也是重大发展工程,是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我国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而房价过高则会抑制城镇化进程。建设保障房,有利于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助推城镇化,这会释放出巨大的消费和投资潜力,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又趋低迷、我国发展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情况下,扎实推进保障房建设,对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继续扎扎实实推进保障房建设,面临的任务更重。新开工加上结转的项目,保障房在建规模大,质量要求高,资金需求多,任务艰巨。这是其一。其二,棚户区改造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在棚户区的群众大多收入低、生活困难、住房条件窘迫。近几年各地区和有关方面棚户区改造取得积极成效,但随着工作深入推进,需要改造的量可能比原来预计的要大。其三,随着确保开工建设目标的实现和陆续建成,要更加重视确保住房建设质量,确保分配公平。这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

  继续扎扎实实推进保障房建设,各地应从本地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科学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在人口较多的城市,应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及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在制度设计上考虑广大群众的承受能力,逐步形成梯度消费的住房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继续扎扎实实推进保障房建设,要做到保基本、促公平、可持续。保基本,就是要使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众基本住房能够得到保障和支持;促公平,就是要使保障性住房真正惠及困难家庭;可持续,就是要使住房保障体系建立起来并长期运转下去。这就需要建立健全财税、投融资、土地供应和租金水平、户型面积、市政配套、准入退出等机制和标准,把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落到实处。各地要总结经验,在建材采购、施工、监理、验收等各环节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并切实落实到在建项目中,做到质量检查常抓不懈、质量责任终身追究;科学制定分配程序,完善审核制度,全面准确掌握申请户实际资产等家庭情况,严格准入资格审核;建立健全纠错、退出机制,实行保障房分配全方位、全过程、全社会监督,做到过程和结果都公开公平公正;加快推进全国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逐步与土地、财税、金融等系统实现信息互通,为公平分配保障房提供更好的支撑。

  帮助群众解决基本住房问题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群众的需要放在心上、落到实处,加强政策引导,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多建房、建好房。各地要统筹谋划,做好项目安排、资金筹措和土地落实等工作。要增加政府投入,加大金融支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保障房特别是公租房建设领域。同时,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的优先方向,中央财政资金和预算内投资要继续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债券的使用,要更多向保障房倾斜。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