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调查称部分地区工人薪酬因用工荒直追北上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9 01:49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记者 黄浩苑 广州报道

  企业遭遇升级阵痛,工人薪酬直追北上广,政府解决“同城待遇”

  编者按:升级机器设备代替工人,农民工工资直追北上广,地方政府解决“同城待遇”留住务工人员……这是《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在广东、浙江、河北等地调研时发现的“用工荒”新形势下的“众生相”。本组稿件广泛采访企业主、农民工群体和基层干部,从三个侧面展现“用工荒”出现的新形势及其带来的影响,以飨读者。

  广东大朗镇:“用工荒”企业转型焦虑

  “只闻机声”推升生产成本

  “以前的手工织机,1个工人只能操作1台机器,半年前我们换了半自动机,1个工人提高到可以看2台机器,现在我们全部换上了电脑机,1台电脑机相当于8台手工机,而且1个工人现在提高到可以同时看6台电脑机。也就是说,现在1个工人相当于过去48个工人的生产效率。”广东东莞大朗镇裕和制衣的行政经理韦应煜“淡定”地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韦应煜还向记者透露,今年工厂的生产情况一切正常,这几天老板已经飞往巴西,希望能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以此抵御外部经济环境动荡带来的影响。

  在招工难的现实下企业仍然扩大再生产,其底气何在?记者来到裕和制衣的生产车间,却吃惊地发现,如足球场般大的生产车间全部堆满了旧机器,遮盖的雨布上布满了灰尘,而不远处的新车间传来了织机的隆隆声。新的生产车间可谓“只闻机声,不见人影”,除了一两个工人巡视机器外,16台电脑织机在不停地运转。

  生产车间“只闻机声,不见人影”的企业不止裕和制衣一家。有“世界毛织之都”之称的大朗镇企业纷纷投入经费升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力图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像裕和这样的小企业尚且经历了设备更新半年之后的再次升级,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更是一步到位,引进了价值近100万元的德国数控织机,不仅包括了织布技术,还可以进行缝盘操作。

  大朗作为中国羊毛衫传统生产基地,现有3000多家毛织企业,对手工的依赖程度达到了90%,但在人口红利越来越薄的客观情况下,企业纷纷投入经费升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全镇数控织机使用总量从2005年的不足1000台增加到现在的近3万台,大朗成为数控织机集散地。2011年全镇生产总值超过144亿元,同比增长5%;工业总产值超过305亿元,增长4.7%;出口总额16.2亿美元,增长1%。

  根据东莞市有关部门2011年底的调查,受多种因素影响,企业经营成本短期内快速上涨。综合平均上升了11.5%,微小出口型企业经营成本上升更达18%。其中原材料价格上涨是主因,占企业成本上升的64.4%,平均上涨14%;其次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占企业成本上升的14.9%,平均上涨14.4%;第三是人民币升值等因素,2011年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超过4%,已接近中小企业的盈亏平衡点。企业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率普遍缩减2至3个百分点。

  但是,转型升级并不轻松。大朗镇龙头毛织企业颖祺实业有限公司仅仅是设备更新一项,企业就投入了3个亿。公司行政总裁曾天仁说,设备更新的成本在2007年之前不到3年可以回收,在2008年至2010年期间需要用5年,但在如今的经济运行情况恐怕需要7年。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开始凸现。记者在多家毛纺织企业的流水线上看到,在这里作业的工人大都是中年妇女,尤其在中小型企业中更是难觅年轻人的身影。来自陕西咸阳农村的女工何雅萍说,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些费眼费力的针线活,到工厂里不到半个月他们就能上手,但是这些手工艺起码需要师傅带3个月,他们耐不住性子,产品的质量也不好。

  无论是转型升级还是转移,劳动力困局让依靠廉价工人发展起来的制造业深陷焦虑,突围已经成为了企业的共识。韦应煜说,设备更新的成本虽然很高,即使是国产机器也要10万元一台,我们的半自动织机用了半年就要淘汰,但是这也是必须的。因为现实是,工人越来越少,工资越来越高,企业再不升级只能是坐以待毙。数控织机虽然贵,但生产效率高,很多复杂的花纹手工织不出,在减少人工依赖的同时,也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现在工人们平时只需要看着机器换针换线就好,不像从前那么紧张。

  在用工紧张的环境下,大朗镇的本地居民的生产力也被挖掘了出来,一些家庭盘下了工厂淘汰的半自动织机,在家里开起了小作坊接外单。在大朗镇中心城区的地豆街,就有这样的一户人家,他们盘下了2台半自动织机,由家庭的妇女负责照看。女主人说,织机不用时时盯着,她们可以照常买菜做饭接送小孩,而且还有1千多元的额外收入。

  记者感悟

  大朗镇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现状的剪影,曾经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利润越来越薄、成本越来越高、招人越来越难的发展困境。升级转型成为大部分企业不约而同的路,纷纷投入巨资加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越演越烈的“用工荒”让工厂显得“人丁寥落”,完全没有当年流水线上分秒不停的忙碌情景。尽管升级的成本很大,但不谋变企业必是绝路一条。“世界工厂”正在焦虑中转型。

  河北:农民工工资直追北上广

  记者 李俊义 石家庄报道

  作为环渤海经济圈中的重要省份,河北省之前一直是以劳务输出为主,但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本省吸纳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季节性用工荒已成常态,招工难迫使许多企业不得不提高待遇,有的行业工资甚至直逼大城市,但即便这样,农民工择业时仍然“挑肥拣瘦”,企业招工难时隐时现。

  党城乡:工资直追北上广

  “和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工资差距越来越小,到去年,我们这里石雕工人的工资已经和他们那里持平了,并且还在涨。”吕树昌说。

  吕树昌是一家雕刻厂的厂长。他的雕刻厂所在地党城乡是保定市曲阳县8个石雕专业镇之一,通过20年的发展,这个乡已有大大小小的石雕企业120多家。和河北省农村许多地方一样,党城乡大多农民的家庭收入主要靠打工这一块儿。之前,许多村民多在京津谋职,近几年来,回流到本地的越来越多。当地政府统计,仅石雕行业就直接吸纳了全乡劳力5000多人。

  据记者了解,目前,最令吕树昌这些石雕企业主头疼的就是工人工资的上涨。这几年,上海、广东等地区也在发展石雕业,通过薪酬优势,曲阳县成熟的石雕工人被他们挖走很多。为了争夺人才,当地石雕企业也被迫提高了工人们的薪酬,南北石雕企业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

  吕树昌说,3年以前,在他的厂里干零活的工人一天工资是30元,今年一上班,就达到了80元,中午还要免费管顿饭,超过8小时还得加加班费。最明显的是技术工人,3年前,一个石雕技术工人一天工资是100元到150元,现在能达到400元甚至500元。

  据了解,石雕业行情最好的时候,一件雕塑的利润能达到3成甚至5成,但这两年,达到15%就已经可以使很多企业主偷着乐了。利润下降,有诸多原因,但工人工资上涨是其中之一。

  “去年,安装雕塑组件的工人一天工资要最低200元,还包吃包住包路费,一个技术成熟的石雕工人一年挣10万没有任何问题。”新蕾雕刻集团厂长甄会江说。

  吕树昌说,3年前,50个工人他支付100万就够了;但现在,同样的人数,需要支付300万。“南方也就是这个价,但南方生活成本高,我想同样的薪酬,大部分本地人不会背井离乡去外地。”

  涨工资全面开花

  党城乡的例子也许只是一个特例,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招工难留人更难的现状迫使企业涨薪酬却是一个普遍现象,“廉价用工”的时代正在远去。

  在石家庄市,许多餐饮业除了提供食宿外,基本工资一般都在每月1500元至1800元。而在2010年,餐饮业服务员的工资只在1200元左右,即使这样,也往往“一工难求”。2月底记者在一家饭店吃饭时,饭店老板亲自端盘送菜,问其原因,他苦笑着说:服务员不够,招不到人,他只有自己出马了。

  其他行业也是如此,石家庄市一家建筑公司负责人说,现在抹墙和贴地板砖的大工工钱每天涨到260元到280元,比去年下半年高100元左右。保定市的一个卡车司机说,前年他的工资是4200元,去年涨到了4500元,今年一过年涨到了5000元。

  唐山市人才市场统计,今年唐山市企业用工工资普遍涨了一到三成左右,不少销售岗位明码标价3000元以上,办公室、行政、会计类工作不低于2000元。此外,“缴纳五险”、“带薪休假”也被当作招聘优惠条件来吸引人才。“而在2008年,一个办公室人员的工资还不到1000元。”唐山市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王得利说。

  牛聪昆是曲阳县农民,10多年来,一直在一家石雕场打工,给工厂管理机械。他回忆说,10年以前,他一天的工资是20元,3年以前是40元,今年达到80元,8小时之外的加班还得另加钱。“我干的不是技术活,挣得不多,技术工人挣的是我好几倍。”牛聪昆的儿子牛保克就是他所说的技术工人,牛保克今年刚刚出徒,工资一天就达到了150元,超过了他父亲近一倍。

  劳动力输出越来越少

  “工资涨到这么高,但仍然闹‘工荒’。”吕树昌说,“以前有活儿年三十都干,现在一到腊月就招不到人了,给双倍工资都没人干。”这个话题让他很感慨:“真的变了,以前是愁这么多工人怎么安排,现在是愁用什么方法招到工人。”

  由于用工紧张,曲阳县党城乡当地许多妇女也加入了打工一族。河东村村主任赵士龙说,去年村里有40多个妇女在石雕厂打工,主要给雕塑磨光,一天也能挣四五十元。附近这些村里,很多妇女们也都在石雕厂做零工。

  “几年前,为了方便本县人去京津就业,我们在北京、天津都设立了联系点,专门为县里提供那里的就业信息,曾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这几年形势变了,京津招工信息越来越多,但县里应聘的人却越来越少。实际上,本县也缺低端劳动力,前20年,县城只有两家饭店,现在大大小小达到了300家,待遇不好连服务员都招不到。”曲阳县劳动人事局副局长田成杰说。

  据曲阳县劳动人事局统计,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劳动力薪酬的上涨,回本地就业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全县有劳动力11万人,2003年,外省输出5万多人,去年这个数字减少到2万人,其它9万人全被本县消化了。“本地经济在发展,挣的钱和大城市也差不了多少,但支出要少得多,出现这种情况是意料之中的。”田成杰说。

  对企业来说,从“最不缺人”到“最缺的就是人”这个转变过程实在是太快,还没从懵懂中清醒过来形势就已经变了,于是用工待遇不得不提高,招工限制不得不放宽。唐山市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王得利说,春节过后,唐山市人才市场的需求非常旺盛,很多企业对年龄、工龄、学历等“硬框框”不再明显设限。

  河北省总工会日前的一项调查显示,该省技术工人需求量在350万人左右,但目前仅有百万人,缺口较大。而在技术工人队伍中,30岁以下的只占5%,30至40岁的占20%,40至50岁的占35%,50岁以上的占40%。

  据河北省人社厅统计,去年,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1528万人口,省外输出仅为326万,而河北省吸纳的外省劳动力也有200多万人,省内很多城市闹起了“用工荒”,一些地方、一些行业的“用工荒”甚至由季节性转变为常态性。

  记者感悟

  作为环渤海经济圈中的重要省份,河北省之前一直是以劳务输出为主,但近几年也出现了“用工荒”。河北省正由传统的劳动力输出省转变为劳动力输出与输入并存省,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我国“用工荒”常态化现象不可避免。

  第一现场

  “我们现在工作的中心就是‘人’”

  记者 黄深钢 杭州报道

  “北京、上海、杭州放的电影,一个小乡镇的电影院能同步上映,简直不可思议。”今年春节后刚从江西赣州农村来浙江打工的年轻女孩刘小菲说。

  在绍兴诸暨市店口镇的占地40多亩的铭仕广场,刘小菲在几个老乡的带领下不但走进了电影院看了最新上映的电影,还逛了旁边的联华超市和新华书店,并打算去广场另一端的两岸咖啡连锁店坐坐,想吃上一份“城里人”才吃的铁板煎牛排。

  店口镇坐落在诸暨市北部,驱车从杭金衢高速公路“临浦”互通口下来,还要开大约20分钟,在相对密集的环杭州湾城市群里,这样的区位优势并不明显。

  “我们现在所有工作的中心就是‘人’——怎么搞好软环境,让人们安心留下来,这是最急迫的事。”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党委书记张壮雄说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通过提升公共服务,解决“同城待遇”,千方百计吸引外来人口,加快人才积聚。

  资料显示,此地常住人口6.1万,目前外来人口也超过了6万,本地和外地人口接近1:1。全镇拥有工业企业4000多家,上市公司6家,被称为浙江“资本市场第一镇”。

  店口镇副镇长郦华丽介绍说,目前,店口镇已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中小企业为骨干、千家万户为基础的强大企业群,初步构筑铜加工、汽车零部件、制冷配件、中央空调、新型管材管件、绢丝纺织、电线电缆等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店口的企业家恋旧,在这里做大了也不愿搬走,但我们要考虑企业里的员工,他们从五湖四海来工作,没有好的环境留不住人。”

  记者了解到,这个广场建筑面积5万多平米,包括4个独立楼群,除了书店、电影院、超市和连锁咖啡店之外,还有汇集了国内外一线体育品牌和一些精品男装、女装的购物城,甚至还有跆拳道培训班,书法、拉丁舞、健美培训班和一幢独立酒店。

  而令人惊讶的是,浙江铭仕集团董事长冯剑铭“只租不售”的经营理念。“我不愿意书店旁边开一个火锅店,或者书法室旁边是整天放着大喇叭的理发屋。”冯剑铭说,“卖出去的店面你就没办法控制,我宁可低租金做几年,吸聚人气,提高服务品质,让别人知道,我一个小乡镇的商业品味不比大城市差。”

  俗话说“大树下面难长草”。当地干部和企业家说,地处杭州、绍兴等大城市之间,一个小镇对于外来农民工,尤其是向往城市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高级人才等有多少吸引力,这是需要划上一个大问号的。

  店口镇副镇长邹利吉介绍说,从近5年来看,店口镇一直出于用工紧张状态,不但是一线普工,更需要高级技工。到目前,当地政府预测规上企业缺工5000多人,占比15%。在2008年,店口镇还组织企业到杭州去开中高级人才的专场招聘会,这还是浙江第一个专门到省城开“猎头招聘会”的乡镇。“普工相对好一些,企业普遍跟我们反映,希望政府最好多跟一些猎头公司合作,寻找更多中高级人才。”

  店口镇党委书记张壮雄说:“我们现在所有工作的中心就是‘人’——怎么搞好软环境,让人们安心留下来,这是最急迫的事。”

  而围绕如何解决“吸引人、留住人”的问题,当地政府和企业想了种种办法:如在解决外来人口的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上,店口在去年就出台了购房补贴政策,外来人口在店口买房的,政府一次性发放6万到12万元补贴;店口在2005年就兴建了专门的民工子弟学校,在公立学校就读的外来学生总数超过5000人,超过学生总数的50%,目前政府还投资新建了一所小学、两所幼儿园;在2004年,店口就建立了专门的外来建设者爱心医院,实行药品平价、看病单次处方不超过50元等优惠政策,不仅外来人口在当地大病、住院有专项医疗补助,连外地人口孕妇在当地孕检、分娩也分别有100元、500元补助。

  让张壮雄颇为自豪的,还有这座小镇自己办的一份杂志《城·店口》,装帧素净,设计考究,刊登的内容有这座小城的商业大人物的创业史,也有街坊邻居的小故事。“没想到这本小刊物很多人喜欢,不仅本地发行量越来越大,来的客人都要讨一套带走,甚至还有人在淘宝上叫卖”,张壮雄乐呵呵地说,“大家喜爱这本杂志,说明两点,一是只有生活品味达到一定层次的人才看书,越来越多的店口人达到了爱读书的生活;二是大家越来越关心店口,愿意阅读这里的故事,本身就有情感的认同。”

  当前,“小马拉大车”成为我国东部沿海不少镇域经济发展的突出现象,以传统农业生产为框架设计的一整套社会保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无法满足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为代表的一批沿海乡镇,走在了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之巅。通过提升公共服务,解决“同城待遇”,千方百计吸引外来人口,加快人才积聚。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