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王小川搜狗分拆记:挫折是一味良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9 10:53 来源: 《东方企业家》杂志

  文:刘长江

  “绝境之外,便是天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签约了,搜狗拆分,阿里注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自当继续努力,争取做互联网创新的旗手!”这是2010年8月8日晚,搜狗首席执行官、“理工男”王小川(微博)在个人微博(http://weibo.com)上写下的感情色彩浓郁的一段话。就在这天,搜狗终成为了一家独立运营的公司。

  仅仅一年半之后,他就收获了果实。如果要说起2011年增长最快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搜狗无疑会是最有力的竞争者。前不久公布的财报显示,2011年全年搜狗实现了6300万美元的营收,同比增长了238%。自2010年8月分拆之后,搜狗的营收连续6个季度保持了27.5%的复合增长率。如此高的增长率,即使是以高速增长著称、上市前的百度(微博)也望尘莫及。

  谈起如今的成绩,需要回溯到2010年6月王小川在杭州与阿里巴巴(微博)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的那次关键会面。对于寻求战略投资者的他来说,天公并不作美,当时的杭州异常闷热,走两步都要出一身汗。

  不过,坐在马云对面的王小川的心中却异常冷静。在40分钟的谈话中,马云主要问了他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搜狗)这家公司是否可信?”王小川答,张朝阳和搜狐均持股。马云又问“搜狗怎么能把事做成?”王小川回答,搜狗输入法已做成,他们将用同样的团队去做浏览器和搜索引擎。马云最后问:“做成了(对阿里巴巴)有什么好处?”王小川直言,可免百度一家独大。三问三答之后,马云决定亲自飞往北京,他最终说服了搜狐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

  打造“三级火箭”

  单飞后的搜狗自此一飞冲天。对于自己主政一年多来搜狗取得的高速发展,王小川丝毫不觉得意外,因为他觉得这是搜狗多年积累之后厚积薄发的结果—在经过了长达8年的探索之后,搜狗终于趟出了自己的前进路线。

  时间还要回溯到搜狗的起源。那是在2003年9月,张朝阳找到了王小川,他布置下来的任务就是为搜狐开发一个跟百度一样的搜索引擎。对于代表互联网最佳商业模式的搜索业务,张朝阳一直寄予了厚望,这也使得在过去8年的时间里,虽然搜索业务一直都没有盈利,但是他却一直坚持做下去。

  2004年8月,在经历了长达11个月夜以继日的开发之后,搜索引擎正式上线并被命名为搜狗。之所以起这个名字,也有向当时全球搜索老大谷歌看齐的因素。可惜时不利兮,就在搜狗搜索上线的当天,张朝阳还没有参加完发布会就匆忙赶往中国移动(微博)总部—就在那一天,搜狐的SP业务被中国移动停掉了。为了保证搜狐的生存,刚刚上线的搜狗只能被强行断奶,没有更多的资源去做推广了。

  2005年8月百度成功在美国上市,从此中国市场上其他搜索公司的机会变得愈加渺茫了。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百度的优势已经不仅仅只是在市场份额上,更体现在“强大的品牌势能和用户黏度”。换句话说,百度已经成为第一家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习惯的搜索引擎。在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心中,百度已然等同于搜索,它已经筑起足够高的市场门槛,大势已去。后来马云、周鸿祎(微博)在垂直搜索领域投入重金却进展缓慢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那时想是否可以通过一些新的产品来辅助推动搜索引擎的市场份额,但说实话心里也没什么准谱,摸着石头过河吧。”也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王小川经过深思熟虑后,转而剑走偏锋走一条“产品带搜索”的路子,试图通过“曲线救国”寻找突破。

  输入法产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以至于王小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输入法的成功归结为不是来自于“灵感”,而是“被逼到绝路上的创新”。

  “王小川对技术和产品有着极为特别的思考方式,执著且偏执,不走寻常路。”互联网专家陈佼说,他曾经仔细研究过搜狗输入法和浏览器,从中深刻感受到一点:如果要打蛇,王小川一定是只打七寸,其他部位他根本不在乎。

  尽管没有资金和人力上的支持,但好在输入法让王小川找到了低成本运作一款产品的成功秘诀。

  据王小川介绍,在搜狗输入法推广的头两年,所用资金也就几百万元,而且这几百万元还是分期支付,从仅仅几十万元要起,效果好再追加。“刚起步就遇上这样的问题,我们连一台像样的服务器都没有,全部搜索是靠20多台PC机联网支持。搜狗那时既没钱、人又少,根本无法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甚至数据本身都可能不准确。”一位搜狗的老员工如是说。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搜狗不仅在搜索引擎词库、智能纠错、云皮肤等中文输入领域做到了创新,在产品定位和营销、渠道打法上亦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例如,搜狗在做推广时,以“首选率”作为卖点让其加分不少。对于每一位用户来说,他们都特别希望自己输入之后,第一个出现的词语或者长短句就是自己想要的,这个正确率也被称为“首选率”。搜狗的首选率可以做到90%以上,比对手要高出20-30个百分点。

  此外,适时做事件营销也让搜狗声名鹊起,比如2007年,谷歌帮了搜狗一个大忙。在发现谷歌抄袭了搜狗输入法的词库之后,搜狗顺势与谷歌打起了口水仗和官司,既没花多少钱,又吸引了用户的眼球,最后谷歌道歉更是让搜狗声名鹊起。人们第一次意识到,搜狗技术很牛。

  但是,此时的搜狗输入法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困境。2007年6月份,即输入法发布一周年的时候,其市场占有率仅仅是2%,在发现仅靠在搜狐等门户网站上做广告、走媒体营销的路子效果微乎其微之后,王小川决定另辟新径。

  “当一个用户愿意尝试搜狗的时候,他需要经过网上搜索,寻找下载点,完成下载,然后才能进入安装等复杂过程,对于很多懒惰的用户来说,这就是很大的成本。”王小川发现,许多“小白”用户在买了新电脑之后都会用装机光盘来装系统,如果把输入法放到装机必备的光盘里,推广不就顺畅多了?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在将重点放到了装机光盘和下载网站之后,搜狗输入法的市场份额在一年内从2%涨到了40%。在渠道体系上,王进行了创新,这也让他茅塞顿开:原来搜狗输入法这种互联网软件产品的推广策略和运营模式,与媒体属性的搜狐网有如此大的不同!“这就好像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之外,突然发现了量子力学。”

  也正是因为这些做法,2008年搜狗输入法的使用率一跃升至40%,并在此后几年持续增长到70%、80%。仅仅用了5年的时间,王小川和他的团队将搜狗输入法做成了拥有3亿以上用户,仅次于QQ和360安全卫士的中国互联网第三大客户端。

  通过做输入法,搜狗锻炼出了一支全业务(客户端和云端)的优秀技术团队,做出了一个成功的客户端产品,也摸索到了互联网产品独特的推广策略。但是,它对于搜狗孜孜以求的搜索业务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帮助。

  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成为摆在王小川面前最大的难题。也就在2008年这一年,王小川发现了浏览器这个“宝贝”。

  王小川认为,浏览器是离用户最近的一个产品,有了浏览器,输入法和搜索引擎中间就多了一条独木桥,而且他认为这是唯一的一条道路。如果你把它看成是一场球赛,搜索引擎是前锋,输入法是后卫,那么浏览器就是中场,后卫和中场的密切配合才有了前锋进球的机会,这样以产品带搜索引擎的路子才算走通。

  这也是后来搜狗总结的“三级火箭”商业模式:即让输入法打前站(一级火箭),获取最高的用户桌面安装量;让浏览器做策应(二级火箭),成为用户的网络入口;最后将搜索引擎(三级火箭)绑定或者说嵌入到浏览器上,依托浏览器拓展搜索引擎市场。

  那一年,生于1978年的王小川30岁,这是他在搜狐的第9个年头,从ChinaRen到搜狐再到搜狗,搜狐是王小川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东家。9年中,搜狐进进出出很多人,他们或成功或失败,或成为新标杆,或离开互联网行业,比如陈一舟、古永锵(微博)、李善友(微博)等等,只有王小川一直坚守在那里。

  知音和对手

  在打造“三级火箭”的过程中,王小川遇到了自己商场上的知音,这个人也成为了他最在意的竞争对手,这个人就是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为什么他们两人会有着如此复杂的关系?这还要从中国互联网的大势说起。首先,两个人都有着很强的搜索情结,都试图打破百度在搜索市场上的霸主地位。2003年王小川就受命开发搜狗搜索引擎,此后一直没有放弃;而周鸿祎则早在2001年做3721的时候就涉足搜索,2005年9月离开雅虎创立奇虎360的首要目标也是搜索。

  不过,在搜索市场上,两家公司一直都没有打开局面,直到他们两人都发现了同一个宝贝—浏览器,两人才找到了进入搜索这个“阿里巴巴宝藏”的“通关密语”。

  他们都发现:浏览器作为上网的重要入口,能够给搜索引擎带来流量和收入,通过浏览器来驱动搜索引擎,走通过产品带搜索的路子,最终完全能够突破百度的防线。

  正是因为看到了客户端与搜索结合的巨大威力,两人不约而同地做起了同样的事情。2008年,王小川推出了搜狗高速浏览器,形成了“输入法—浏览器—搜索”三大产品合纵连横,为搜狗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三级火箭”发展模式。用王自己的话说就是,“输入法是一级火箭,浏览器是二级火箭,搜索是三级火箭,最后的发射来自三级火箭的推动。”也是在当年,周鸿祎在360安全卫士获得了数亿用户之后,同样也进军浏览器市场,推出了360安全浏览器。

  王小川后来说,在2008年就认识到浏览器重要性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他,另一个就是周鸿祎。从此以后,这种“知音+对手”的关系一直伴随着他们,而在2010年搜狗的分拆过程中,周鸿祎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破局者”角色。

  2010年年初,谷歌宣布退出中国市场,搜索引擎市场一下子空出了近三成的市场份额,已经对搜索引擎有些灰心的张朝阳再次看到这一变故背后的机会。在2月份的一天,他迎来了一位贵客—周鸿祎。“如果我们两家联手,能够把百度的市场份额打掉一半!”周鸿祎的言语颇具煽动力。至少从表面上看起来,两家的合作确实可谓是“天作之合”。360的入口能力非常强,而且拥有非常独特的“商业手段”,但是缺乏技术能力和搜索引擎这种变现工具,而这些都是搜狗的强项。

  周鸿祎提出了自己的合作方案:他希望张朝阳把搜狗旗下的浏览器业务转给360,同时360和搜狐成立一家合资公司专做搜索引擎。

  毫无疑问,谷歌退出带来的机会,以及360与搜狗强强联手形成的优势,使得周鸿祎的方案看起来颇有吸引力。周确实摸到了脉门。的确,搜索这块蛋糕确实是张朝阳一直以来想要得到的。但是,张朝阳毕竟是成名已久的大佬,要不要和360合作,怎么合作,要不要拆分搜狗?他需要通盘考虑。

  身处其中的王小川却着了急。他认为,如果没了浏览器,搜狐也就失去了对流量的控制能力,最终也会丧失在(与360的)合资公司中的话语权,他觉得这样的合作对于搜狐不公平。

  他觉得不能再等了,必须让张朝阳知道浏览器对于搜狗乃至整个搜狐的重要性。就在此时,一份搜狗搜索市场状况的报告摆在了老张的面前。“浏览器真的能让搜索引擎飞起来吗?”老张重新审视浏览器这个产品。

  搜狗搜索的流量增长了,张朝阳想知道到底是为什么。“马上查原因!”张朝阳下令。经过内部、外部多个渠道的统计分析显示,这些市场份额的上升原因几乎都指向搜狗的另一款产品—浏览器。张终于知道,原来自己在过去几年中苦苦寻找的破解搜索引擎的法器,已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浏览器不单卖了,搜狗需要独立运营,需要一家战略投资者。“既然搜狗迎来了它的临界点,你就必须做出选择,就像闺女大了必须找个老公嫁了。”王小川说,他决定主动出击,寻找一家可以替代360的公司入伙。他把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拨拉个遍,最后发现腾讯、百度跟搜狐的竞争关系都太强,只有阿里巴巴或许存在入伙的可能。

  于是就有了王小川和马云在杭州的那次见面。在他的穿针引线之下,张朝阳最终选择了马云而不是周鸿祎,这也使得周鸿祎的战略布局最终落空,并让360成为了搜狗的强劲竞争对手。

  王小川和周鸿祎,这两个人虽然年龄相差较大,性格各异;但是却目标一致,路径相同,也都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雄心,这也使得两人终有一战。2011年11月爆发的“搜狗浏览器被漏洞”事件,也是中国第三大客户端搜狗与老二360的首次正面冲突。耐人寻味的是,那正是360与客户端老大腾讯爆发著名的“3Q大战”一年之后。

  这是两个高手之间的过招,复杂程度远超你我想象。对于这个凶猛的对手,王小川的评价是 “我觉得在中国的互联网圈前辈中,有两个顶尖的产品经理。一个是马化腾,另一个就是周鸿祎。”

  挫折是一味良药

  面对周鸿祎这位强悍的竞争对手,王小川却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在2010年年初周鸿祎与张朝阳的那次见面中,周鸿祎曾经旗帜鲜明地建议张朝阳:必须将搜狗从搜狐分拆出来独立运营,搜狗才能够真正做成功。

  如果说周鸿祎对于搜狗的虎视眈眈是“外患”,那么搜狗的体制则是“内忧”,王小川很清楚,攘外必先安内。他越来越发现,作为技术型公司的搜狗在企业文化、市场策略甚至小小的IT设备配置方面,都已经与媒体基因浓厚的搜狐“格格不入”。在搜狐所有的子公司中,搜狗越来越像是一群小狐狸中的一只孤单的小狗。

  “甚至在各种小事上双方的要求也大相径庭。”王小川举例说,在搜狗输入法的研发过程中,搜狗研发人员的工位上必须同时配备两台联网电脑,一台用于开发,另一台用于测试,而这些却是当时搜狐的制度和流程所不允许的。

  “更致命的是,搜狗薪酬模式是和搜狐一样的。作为一个产品公司,我们的薪酬并不高,期权什么的更是无从谈起。如果为了留住人才采用加薪等方式,就会影响搜狐的人力资源架构。”据搜狗人力资源部说,到了2010年3月份的时候,360在搜狐网络大厦附近租了个办公室,随后通过上市承诺、股权赠予、高薪诚聘等一系列战术,吸引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搜狗技术团队,这也让王小川颇为焦虑,他迫切地感觉,如不采取拆分手术,搜狗就有“被崩盘”的危险。

  而在完成拆分之前,他经历了长达两年的漫长等待。当时,他力主上马浏览器项目,却得不到认同。王小川是一个执拗的人,依照他的判断,浏览器如果做成功,搜狗就走了一条活路,皆大欢喜,如果不做浏览器,他真不知道这盘棋还怎样下下去。“我是写代码的,脑子里只有0和1,只有做和不做,没有别的,我必须要渡过这条河。”就这样,在很长一段时间,浏览器这个项目在一没支持、二没立项的情况下动工了,“我在做输入法和视频的队伍中各找了几个人。”王小川说。对于王小川来说,那一次他不仅仅是做了一个“冒险”的举动,而是赌上了自己的全部。

  他的执拗很快遭受到了惩罚。2008年的一天,另一位搜狐副总裁突然走进他的办公室,告诉他说,老板决定他不再负责搜索业务了。他的阵地只剩下输入法了,还有偷偷开发的浏览器。

  细心的人发现,此后的两年,关于王小川的声音很少。“2008年到2010年的这段日子,我真正体会到了这种痛苦,就是你怀了孩子,你为了他,你真是不会去死,你要把他给生下来。”有人后来说,今天再讨论这件事,有点像乔布斯当初被苹果放逐。王小川告诉自己,这段经历是一剂苦药,他也需要这剂药。

  一直到2010年,由于谷歌的退出,由于周鸿祎的破局,他才终于守得云开雾散见月明。那么,他是如何度过如此难熬的两年时间?在机会遍地的中国互联网,难道他就没有动过离开搜狐的念头?

  回到现在,当王小川坐在搜狐9层那间靠街的会议室里,我问他,“你为什么能够坚信到最后你会得到张朝阳的支持?你又拿什么保证你所做的事不会中途夭折?”

  王小川的答案是,因为他相信张朝阳。他说,在所有的互联网大佬中,没有人比张朝阳的授权更充分,而且张的综合能力也是最强的。从搜狐畅游的上市,以及搜狐视频做到行业第二名都可以看到这一点。“从本性里面我认同查尔斯(张朝阳的英文名),他的正直,他的坚持,以及他的做事方式。”王如是说。

  熟悉王小川的人也说,经历那两年的蛰伏,王小川变了。“我知道面临困难的时候怎么去跟老板沟通,怎么去表达,怎么理解大家的意图,什么时候该等待。”王如是说。

  事实上,也正是那两年,在搜狗的管理上,王小川也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管理风格。他已经能够按捺住自己的冲动。一旦有了新的想法,他会在第一时间走到团队身边,坦率地与他们交流看法。他也习惯了与不同风格的下属和团队的合作:同样是搞定客户,有的人通过严谨的PPT,有的则通过吃饭喝酒先拉近距离,他更熟悉前者,但也尊重后者。他时刻告诫自己,管理团队的核心理念就是互相信任、互相尊重。

  这一切,也最终让王小川收获了掌声和赞誉。高礼天使基金副总裁简江如因此评价王小川:“他是俺见过的最有韧性的人(没有之一),受得了委屈,经得住折磨,扛得住压力,忍得了寂寞,入得了盘丝洞,走得出八卦阵,还能百折不挠越战越勇!”

  对于这些赞誉,王小川则看得相当淡。在他看来,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个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他之所以能在这个系统中走到最后,能走到今天,无非是对产品的痴迷,还有就是他一直在做喜欢的事。无论是1996年获得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并保送清华,还是1999年进入校友录网站ChinaRen实习;无论是2000年随ChinaRen进入搜狐,还是2003年硕士毕业后正式加入搜狐,都是如此。

  2010年,王小川加入了张朝阳的登山团队,一起去爬一座4700米的高山。那次爬山让王感受深刻,“头痛、耳鸣、发热、心率过百次,活动能力大受限制,再加上零下10摄氏度的气温,穿着厚厚的羽绒服、雪鞋,戴上安全帽,提裤子也需要喘喘。”

  下山后,王小川写了一篇博客。他这样写道,在这次爬山过程中,张朝阳说,“下山后的快乐超越了登山过程中的痛苦,所以我们会去挑战下一座山。” 我则认为,“与其说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不如说是‘忘了伤疤忘了痛’。”

  他最大的优点是钝感。这个自称“保守”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他知道在正确的时间和地方做正确的事,知道什么时候隐忍什么时候出击,他将天秤座总是在寻找平衡的性格发挥到了极致。

  王小川非常喜欢乔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那次演讲,“乔布斯讲了三个故事,浓缩了他对人生的解读。这些故事既可以浓缩为三个词:经历、失去、死亡。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包括我。”

  “我们虽然已经能够做更多的事情,却仍然被心灵的条条框框所束缚而不敢行动。要像乔布斯那样超越生死,打破枷锁。我问自己,需要做些什么?改变什么?如今,我有了一个疯狂而大胆的计划。”王小川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