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外债风险可控 规模和结构应进一步优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3 03:42 来源: 金融时报

  记者 万荃

  国家外汇管理局3月22日公布的2011年末中国外债数据显示,2011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6949.97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较2010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5489.38亿美元有较大幅度增长,外债余额稳步上升。

  业内专家表示,不断扩大的外债规模是经济发展客观的需要。回顾近两年,我国外债余额一路上升,幅度明显增大,外债资金流动规模加大,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利用外资环境不断优化。与此同时,本外币利差也是导致外债增长的一个因素。

  数据显示,2011年末登记外债余额为4457.97亿美元,2011年末企业间贸易信贷余额为2492亿美元。此前外汇局发布报告表示,外债增长的主动力从贸易信贷转为登记外债,显示后危机时代国内企业通过直接商业信用进行贸易融资(即进口延付和出口预收)的条件较危机前有所恶化。

  从币种结构来看,我国债务以美元为主,登记外债余额中,美元债务占75.94%,日元债务和欧元债务分别占8.06%和7.49%,其他币种合计占8.51%。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我国的外债币种结构日趋丰富,但从各种外债币种所占比例来看,美元债务所占的比例还是处于稳中略有上升的态势。

  此外,债务短期化趋势进一步加剧。在外债余额中,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940.96亿美元;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5009.01亿美元,其中,企业间贸易信贷占49.75%,银行贸易融资占24.26%,二者合计占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的74.01%。业内专家分析,与贸易有关的信贷大多具有进出口贸易交易背景,其增长与我国实体经济活动有关。未来应促进长短期外债结构逐渐优化,这样有利于中国长期经济建设资金的稳定需要,也有利于我国在时间上根据国情对还债资金进行调剂,降低债务风险。

  根据国际通行的外债监控系统,即以负债率、债务率和偿债率等指标来衡量我国的债务状况来看,2011年我国外债负债率为9.52%,债务率为33.31%,偿债率为1.72%,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为15.75%。据此可以发现,我国的外债规模控制在我国经济发展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外债风险各项指标均控制在合理范围,也均低于国际上公认的安全警戒线,外债结构较为合理,近期发生债务风险和危机的可能性很小,对外举债还有较大的活动空间。

  然而有关专家警示,尽管按照国际通行的外债监控体系来反映的中国各项外债指标均在安全范围内,但影响中国外债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中国外债的潜在风险仍然不可忽视。今后对外债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合理引导间接利用外资的投向,提高外资的使用效率,加强对外债的监控上,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不发生外债偿还危机。同时,研究和确定外债合理规模显得尤其重要,借用国外贷款要根据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国家产业政策和偿还能力,做到适度、高效。

  在接受本报记者连线采访时,中国银行战略管理部副总经理宗良表示:“优化外债规模和结构,特别应关注和调控贸易融资等短期外债的比重。”有关专家还分析指出,外债的引入,主要是为了缓解国内资金的不足,在投资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始终应该是本国资本。因此,建议我国应在充分调查和预测国内资本现期和未来的供给状况,并对外资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成本做出尽量准确估计的前提下,确定近期和远期外债规模。另外,对外债规模的控制也要通过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等指标进行,科学地确定外债规模与总量。我国金融市场尚属新兴市场,要特别防范系统性风险,在外债的结构方面,我国政府在短期外债的控制上既要保持相对合理的短期负债比重,又要保证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