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一次性筷子或走向末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3 19:57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刘末 综合报道

  2012年以来,占全国出口总量70%以上的大连市一次性筷子,正面临严峻考验。数据显示,到今年年初,大连市一次性筷子加工企业由曾经的300多家锐减至52家。作为耗费森林资源的资源性产品,一次性筷子是不是已经走向末路了?

  加工企业急剧萎缩

  业内人士称,大连曾有大大小小约300家一次性木筷加工企业,到今年年初,稍有规模的筷子企业只剩下52家。

  一家即将倒闭的小型加工厂负责人穆先生介绍说:“厂子原本出口一箱筷子的价格是100多元,利润5~6元。而今年年中所征收的5%消费税,已使我们赚不到任何利润了。再加上去年9月国家颁布《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出台,木材价格上涨,厂子根本承担不起税收,只能倒闭。”

  有媒体报道称,大连五德餐饮用品有限公司的木筷业务已经停产。为了确证事实,记者网络连线大连五德餐饮用品有限公司,在线对话者自称是该公司总经理刘东耀,当记者问及筷子业务是否停产时,刘东耀坚决否认,并对记者说,“那个媒体给我打电话,说想了解一些情况,为了避免麻烦和耽误时间,我就说,我已经停产了,结果……哈哈……没有经过我的任何授意和允许,竟然说我人去楼空,还‘满脸无奈’!”

  虽然进一步的采访遭到婉拒,但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数据赫然显示,2011年,大连地区木制一次性木筷出口1927批次,货值1681.3万美元;同比分别减少28.42%和28.22%。大连一次性木筷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而几年前,其出口货值曾达到1亿美元……或许,萎缩已经不是大连筷子企业的个案。

  政策、成本双重作用

  众所周知,一次性筷子属于资源性产品,国家将出口退税改为征税,就是要减少一次性筷子损耗量,保护森林资源。专家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次性筷子行业的萎缩,也是顺应了时代大潮。

  一位木筷加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2004年到2006年是筷子行业的第一道坎,也是行业的第一次整合期。这几年,不仅出口退税被取消,而且还开始征收消费税,一部分筷子企业走向末路。不过,据介绍,大连很多筷子企业都迈过了这道坎。但好景不长,2011年,筷子生产成本的大幅提升则成为压垮这个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据悉,一次性木筷的原材料主要是速生杨和桦木,原料采自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仅去年一年,原材料的价格就上涨了20%左右。2007年前后,原材料每立方米为600元,现在已经达到1300元了。而一次性筷子的出口价却没跟上原材料涨价的步伐,人力成本的快速提升将很多筷子企业推向了零利润边缘。

  此外,迫于政策压力,销售压力越来越大,市场空间越来越狭窄,也是这些企业面临的难题。2010月6月17日,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在餐饮与饭店业开展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工作的通知》(商贸发[2010]220号),要求餐饮与饭店业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到去年年底,很多省市出台了更为严厉的禁止使用一次性筷子的相关规定,例如2011年12月1日开始,陕西省禁止餐饮企业提供一次性筷子给消费者,凡违反规定的经营者,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将处以罚款。这样一来,一次性筷子加工企业的最后一条生路也被堵死。

  转型之路如何走?

  原大连市筷子协会主席刘保国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连筷子行业走向巅峰,当时相关企业有几百家,而近年来,行业逐渐走向衰落。”最近一两年,大连筷子行业经历了最后一轮倒闭潮,就像一副多米诺骨牌,前面的筷子加工企业倒下了,而后面未倒下的,也似乎多半在等待那个“最后判决”。2012年,是曾经确立过“雄图霸业”的大连筷子行业的生死线,一些筷子加工企业由此开始断腕求生。

  从300家到52家,放弃主业的筷子企业,转型做什么?“不知道”,是很多企业的回答。半个多月前,在赶制出最后一批一次性木筷尾单后,从今年2月份起,大连森兴箸业有限公司开始转型做出口塑料餐具,彻底告别曾经的木筷主业。记者登录了大连森兴箸业有限公司的网页,在该公司的“供应产品分类”栏目中,记者发现各种塑料餐具的图片目录非常丰富而详实。

  另外,据记者了解,四川成都中和镇从生产筷子转变成生产工艺品后,企业的收入从以前的110万元上升到160万元,一年增收50多万元。转型原因是,竹子产量下降,楠竹收购价格急剧攀升,企业运转因此出现危机。但显而易见,中和镇的模式并不适用于大连一次性筷子生产企业。

  “利用商务部和国家各有关部门给予的近一年的‘加工贸易合同’过渡期,我们在俄罗斯境内的乌苏里斯克中俄跨国连锁木材加工园区(简称加工园区)投资建设了自己的木材加工厂,就地生产一次性筷子,希望以此摆脱在国内的困境。”大连桑岛木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跃民在谈到一次性筷子企业出路时,对记者说出了他们的做法。据了解,包括温州和东北的20余家企业均在加工园区内投建木材加工厂,总投资额达8亿元,这也是中国企业在俄境内建设的首个大型木材加工园区。

  目前,已有不少企业把目光投向国外,但国外建厂这条路能否帮助一次性筷子加工企业绝处逢生呢?

  ■延伸阅读

  早在江户时代,日本人就发明了适合日本饮食习惯的一次性筷子。最初,日本从中国、南非等国进口一次性筷子。韩国也曾是日本一次性筷子的主要进口国,但由于韩国国内一次性筷子需求量的增加、木材资源面临枯竭以及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激烈等多种原因,韩国不仅停止了对日出口,还成了一次性筷子的进口国。

  上世纪90年代初,当一些日本商人开始开拓海外一次性筷子的加工基地时,一名日本商人首先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建立了一家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小厂。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