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口”迎来新道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6 01:16 来源: 一财网周日的北京海淀区成府路人流如梭,安坐于43号小院里的红色砖楼低调依旧,从这里走进一行三会和各大金融机构的毕业生不胜枚举。
这里是央行研究生部的所在地,因靠近五道口,得此别名。堪称梦幻的师资力量则平添其金融界黄埔军校光环的成色。
如今,“五道口”将驶上新道口——上周五,教育部网站公布的一则批复证实了业界流传良久的猜测,央行研究生部获准并入清华大学。
并入清华后的央行研究生部将以五道口金融学院的独立身份存在。
“五道口”历来都是中国报考难度最大的金融类院校之一,录取比例常年仅为1比50。
“五道口”在读研究生章瑞(化名)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已经有清华经管学院的老师参与到“五道口”的教学课程当中。
草窝孵出金蛋
教育部关于同意央行研究生部并入清华批复的落款时间为3月14日,而早在2011年9月央行研究生部30周年校庆前后,关于其并入清华的说法已经在业内传开。
教育部上述批复称,建议央行撤销其研究生部的建制。
“五道口”的新征程让曾经的莘莘学子感慨不已。
一名毕业生表示,在这个圈子中很容易感觉到中国金融业改革的脉搏。
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中国金融改革。
然而,推进中困难重重,其中一大问题是思想理论资源匮乏以及金融人才短缺。曾经的一段时间,金融学往往被视为“资本主义异端邪说”受到批判。对于当时发动改革引擎的中国金融界而言,如果没有具体掌舵、执业的金融人才,改革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新华每日电讯》曾经转引的历史资料显示,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的研究生名额只有10个。时任央行副行长、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向中国经济学泰斗、时任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主任黄达要名额。
黄达给了他两条建议:第一,不要依靠人民大学,学校名额有限;第二,央行可以考虑成立自己培养研究生的单位。
1981年9月,央行总行挂帅,由下属金融研究所出面创办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即此后的央行研究生部。
当年第一届招生18人,第二届22人,第三届23人。几十名学生,加上几位教学管理、后勤人员,没有专职教授,办学条件的简陋,很难让人联想到她日后的显赫地位。甚至,“五道口”连最初的教学楼都是从北京东升乡卫生院租来的。
正是这个看来寒碜的草窝,却孵出了一个个金蛋。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央行行长助理金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前委员夏斌均是央行研究生部的第一届毕业生。
三十余载,该部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800多名包括硕士和博士在内的研究生,如今他们活跃在金融系统的每个角落,包括央行、证监会、保监会、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
“五道口”的毕业生创办了诸多中国第一,包括证券公司、股份制银行、上市银行、基金、民间最大信用社、柜员制银行、企业并购公会、金融博物馆等。
当年,被逼出来的一步造就了今日“金融黄埔军校”的业界奇葩。
联姻清华借力
20年来,尽管五道口不断壮大,招生规模一直稳定在70名以内。
“五道口的师生关系比起一般高校要更加紧密,因为毕业生人少,而且占据着各大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的中高层位置,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向心力。”章瑞告诉本报记者。
业内人士表示,“五道口”常年以来坚持的外聘导师制,也是其能够聚集国内名校最好的教育资源,保持业界口碑的原因。
建校以来,该部聘请的师资基本上都是金融界的杰出人士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的教师以及一行三会人士。
三十而立,“五道口人”也在思量着如何突破瓶颈。
央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焦瑾璞曾对媒体道出“五道口”面临的挑战:其他高校金融专业正在蓬勃发展,大有追赶、赶超之势;没有配套的相关学科;人数少、培养成本高且达不到规模效应。
当年为了培养稀缺人才的“五道口”,面临的是一个金融人才逐渐饱和、市场日趋细分的行业现状。
对此,经济学家厉以宁也曾指出,“五道口”缺乏综合性大学的学习资源和学术氛围。
而与清华联姻,也正是双方互相借力的形式所在。此前受缚于工科大学形象的清华,也正在寻求向人文社科与理工并重的综合性大学扩张的定位。
1999年,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也正式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