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恶搞杜甫”焚琴煮鹤似的审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9 00:09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评论员李富永

  近日网上非常热络的“恶搞杜甫”活动,引起了舆论广泛的争议。只是在最初的一阵惊愕之后,“不算什么”的说法占据了上风,且因出自大媒体而成为九鼎之论。

  比如中国青年报就指出,这不过是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而已。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大可不必反应“过敏”。

  河南省杜甫研究会副主席程韬光,更是欣赏恶搞杜甫者“太有才了”。

  至于我,完全同意“狂欢”之说,相信杜甫诗圣的历史地位不会因此就受到动摇。但是,一句“而已”,也不能说明恶搞圣贤之举,就一定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有网友指出,现在的孩子是不会在周杰伦的海报上涂鸦的。说明现在的小孩并非没有偶像。只是偶像的标准,已经只认时尚不认传统了。

  所以,审视“恶搞杜甫”现象,不仅有“网络文化的视角”,而且还有社会学眼光。从这个眼光来观察的话,虽说不至于“过敏”,但也很难视作“而已”而一笑了之。因为隐藏其后的,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轻慢,是当今充溢浮世的拜物心态。

  流传古今的文学经典,之所以有永恒的魅力,就是因为它映射着人性的光辉。所以有“读《出师表》而不落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而不落泪者必不孝”的说法。

  同样,读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沥血之句,你仍然不为所动,你的精神世界必然有问题。你不是崇尚时空的“穿越”吗?你的母语汉字写在那里,又不是天书或者乱码,你怎么就“穿越”不进去呢?

  也许古代的戎马动乱,干我屁事!不“穿越”也罢。不过,古时的茅屋蜗居、“长安米贵”,如今自动穿越到你的眼前了。你怎么不接着?你不是天天抱怨“糖高宗”、“蒜你狠”吗?你不是天天哀叹房价高、买不起房吗?既然如此,你怎会对悲哀民生的情怀如此无动于衷、甚至肆意污弄他的美好的画像?

  还有评论说,恶搞杜甫是“教育方法陈旧”的结果。真让我嫉妒了:我上初中读唐诗的时候,肚子都吃不饱,更谈不上学校有什么教学方法,仅仅是发些书本,这就把我美死了,如饥似渴的阅读欣赏;而现在教唐诗,还得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否则爱国爱民的诗篇,就不能让人动情、不能让人共鸣。我太羡慕现在的学生了!从杜甫到现在1300多年来的读书郎们恐怕更是羡慕要死。

  我不会绘画,所以也很羡慕这些网友的“有才”。他们手里有各种各样的时髦的“掌中宝”,会玩,可以任意合成,把张三的头安到李四的脖子上。于是,经过他们技术“创新”后,画家笔下忧国忧民的杜甫老翁形象,一下子变成了“时尚达人”:时而手扛机枪,时而驾驶宝马,或者拥抱美女,或者手握黄金元宝,总之时人追求什么,就把什么往杜甫头上按。确实如程韬光所欣赏的“太有才”。

  可这样的想象和创造,又有什么意义呢?升华了吗?美化了吗?没有。而是沦落、是无聊。原本名家笔下清俊矍铄、忧时伤世的杜甫形象,一下子被歪曲成了追求金钱和物质的郭美美、马诺,这该是稚嫩的“祖国花朵”们追求的吗?

  尤其是其中一张恶搞画,往杜甫的脸上泼黑墨、画圈。将传神的画像糟蹋的惨不忍睹。这使我想起以前常见的情景:原本漂亮的少女画像,竟然被人瞄上胡子、麻子之类。不知道哪些为了买iPad2、iPhone4S而卖肾的青年,买来iPad2、iPhone4S后用来干什么?

  古语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之说,如果这些恶搞者真的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了营养,真的爱美,还会有焚琴煮鹤的审美情趣吗?不喜欢老头形象也罢,以污损美丽女性为乐的人,莫非喜欢男性“同志”?

  涂污一张画像本身并不要紧,但要紧的是心灵空虚或充实、美好或低俗。适当恶搞一下也无所谓,所谓的是对民族文化的态度。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