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戒指换不来教学楼 山区建校不能靠神话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9 10:10 来源: 中国经营网

  一对戒指为山区的孩子换教学楼,最后在一名上海网友30万元的捐助下,在贵州昆寨乡夹岩村新建了一所小学。

  近日有条新闻很火,大三女生杨艾菁,从今年2月初效仿“别针换别墅”的故事,欲通过微博(http://weibo.com)接力,用一对价值200元的戒指为贵州山区的孩子换一栋教学楼。经过多次交换后,在一名上海网友30万元的捐助下,最后在贵州昆寨乡夹岩村新建了一所小学。

  “别针换别墅”的故事,相信还有很多人记得,其最终结果证明整个事件不过是一场精心的炒作而已。所以“戒指换教学楼”也自然难以避免炒作的质疑,特别是从严格意义上讲,教学楼并不是“换”来的,而是在一笔巨额资助后,政府也出面才实现的。因此,笔者认为,戒指换来的并不是教学楼,而是人们对贵州山区孩子教育的关心,换来的是募资。这个过程也不是“换”,更像是基金。

  对于如此清纯而又感人的故事,出于良心笔者并不想和一些怀疑者一起去质疑什么。只是在媒体的报道逐渐稀少之后,群众的热情也慢慢冷却之后,我们应该明白,在现实中“戒指换教学楼”更像是一种天方夜谭。因为本着等价交换的规律,要一步步完成这么大规模的增值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其实际上的运作模式是将人们的爱心捐款也蕴含在交换的过程当中,让事件变的更具有观赏性,更具有新闻点,也更能吸引到下一个击鼓传花的换客。

  而对于山区孩子的教育资源缺乏问题,我们希望“戒指换教学楼”的故事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得到政府的重视,博得一些慈善组织的参与。但是不可能用这种模式来解决全国乃至贵州的山区教育落后的问题。

  一方面,解决社会问题不能只靠群众的参与,群众可以发起,但政府和社会组织必须参与其中,因此建立一套机制才是解决山区教育问题的上上策。笔者认为每个地区究竟教育有多大的缺口,需要多少学校、多少老师、多少钱都应该有个明确的摸底。然后政府出资一部分、社会组织出资一部分、再募集一部分解决资金缺口。

  例如一所100万造价的小学,可以采用以下模式:政府出30万并负责基础管理,社会组织出资40万并协调支教志愿者,同时享有冠名权,社会再公开募集30万。这样的运作方式,原先政府只能建3所小学的资金可能就可以建到10所。

  另一方面,盖学校容易,建学校难。建议一所学校不仅是土木工程的活,还要涉及教师配备、入学生源的测算等诸多问题。因此,我们也看到“戒指换别墅”最后那位上海网友在捐助30万的同时,也问了几个尖锐的问题:“当地政府会不会支持?学校教师能否获得配备?施工过程中如何监督?爱心款项如何支付和管理?”

  一对戒指为山区的孩子换教学楼,最后在一名上海网友30万元的捐助下,在贵州昆寨乡夹岩村新建了一所小学。

  正因为建学校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的管理和运作都应该规范化、系统化,所以也注定其不可能靠个人或几个人来完成全部的工作,仍然要靠政府或社会组织来作为主导,或作为依托。这也是我们日后势必涌现出的诸多“换教学楼”者必须认识到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盼望着身边能出现一些神话、童话和奇迹,盼望着天上能掉下来一块大馅饼,嗵地砸在自己或别人头上,将现实问题迎刃而解,所有麻烦一笔勾销。所以,在杨艾菁成功用“戒指换教学楼”的背后,是众人不愿看到一个大三女生心中童话破灭的心情。但是,我们需知,菩萨即便千手千眼,也难顾万人,童话也是解决不了社会问题的。要真正解决山区教育难的问题,还是需要机制的建立,全社会的参与,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行。

  王亚煌 中国经营网专栏作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