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收入来源看财政超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30 00:59 来源: 经济参考报
2011年,中国财政收入再次大幅超收。据财政部“公共财政收支情况”显示,2011年1-12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其中,中央本级收入51306亿元,比上年增加8818亿元,增长20.8%;地方本级收入52434亿元,比上年增加11821亿元,增长29.1%。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89720亿元,增长22 .6%;非税收入14020亿元,增长41 .7%。一般而言,财政收入是大于税收收入的政府收入测算口径。财政收入不仅包含了我们熟知的税收收入,而且有非税收入及今年取消并入的预算外收入。
什么原因促成了我国财政收入高增长?哪些因素在这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财政大幅超收的现实?本文将分三个层面予以解读。
首先,财政收入大幅超收,是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物价总水平上涨、企业效益较好及将原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经济快速增长是财政大幅超收的基础性原因。主要统计指标来看,2011年按可比 价 格 计 算 ,全 国 工 业 增 加 值 增 长13.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1%、进出口总额增长22.5%。相应带动增值税、营业税、进口环节税收等较快增长。此外,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进行,市场经济结构的完善,经济增量贡献财政收入的力度也在不断增加。市场交易的复杂化与市场信息的便利传递都有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全球经贸关系的日趋密切,发达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的支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共同成长,便利的对外投资与吸收外资途径,这些因素都在客观上为经济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也为财政增收提供了条件。
2011年物价总水平高位运行助推了财政收入增幅的扩大。2011年物价总水平持续高位运行,先看消费,以居民消费指数CPI为例,全年平均都在5%之上,最高的7月达6.5%;再看生产,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1%,国内生产总值如按现价计算增长17.4%。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不管是居民还是厂商,物价总水平推高的G D P传导形成的财政收入,成为了今年财政增收的短期原因。长期来看,随着物价总水平逐步得到控制,财政收入当中受物价推动力量将逐步减弱。
2010年企业效益较好,形成了入库财政收入的滞后效应。我国的企业所得税,一般是隔年汇算清缴。2010年企业效益较好,带动了2011年汇算清缴2010年企业所得税入库较多。同时,2011年企业利润总体增长带动预缴企业所得税增收。此外,2011年我国实施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取消了对外资企业经营所得的税收优惠。企业所得税在这两个因素的带动下,实现收入16760亿元,比上年增加3917亿元,增长30.5%。
规范政府收支管理形成的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增加了财政收入的覆盖范围。规范政府收入管理一直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财政收入增加的制度原因也在于此。比如,上世纪80年代末,生活品价格快速上涨,财政却无法通过增加百姓收入调控经济。再比如,三峡工程建设期间,只能设立三峡建设基金,补充公共投资不足。这都是财力紧张过后,加强制度建设,增加收入能力的由来初衷。具体来看,预算外收入相当部分原在“预算外专户”当中,2011年按有关规定纳入预算管理,属于转移性收入。财政部依据地方上报有关数据估算,全年纳入公共预算管理的原预算外资金约2500亿元,分别使地方和全国财政收入增幅提高6个和3个百分点。
其次,各税种增收、国有企业收入增加、地方财政增收与公共投资扩张对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各项税收收入始终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税收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收入也是财政收入当中最为规范、最具效力的部分,一方面保障了政府收入需要,另一方面避免了政府通过其他不规范渠道向市场伸手。2011年,国内增值税24267亿元,比上年增加3173亿元,增长15%,主要由工业增加值增长带来。营业税13679亿元,比上年增加2521亿元,增长22.6%,主要由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固定资产投资贡献。个人所得税6054亿元,比上年增加1217亿元,增长25.2%,主要来自个人所得增加,但第四季度有所下降,属于个人所得税改革形成的减税效应,同比少收550亿元。
国有企业经营收入、企业利润与应缴税费增幅明显,贡献财政较大。企业经营效益较好,很大程度上是国有企业经营效益改善所致。数据显示,2011年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2556 .8亿元,同比增长12.8%;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2556.8亿元,同比增长12.8%;国有企业应交税费29934亿元,同比增长17 .9%。这当中,还有国有企业已交税费29670.9亿元,同比增长21.6%,占全年财政收入比重达28.6%。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对稳定经济、保证财政收入的作用比较明显。
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快于中央财政收入,今后还将成为财政收入增加的主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比中央财政收入增速快8.2%,多收3003亿元。这是经济增长下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调整的直接体现。由于地方政府需要处理更多的基层事务,增加地方财力成为保证地方政府运行的主要内容。以往依靠土地出让金维持地方财政收入,支撑地方建设的方式已经基本关闭。即使今后还存在土地出让收入,这项收入的管理也会更规范,收入的比重也会逐步降低。地方政府需要找寻其他的收入来源。这一方面需要地方主体税种筹集收入,另一方面需要中央更有效的转移支付。正因如此,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比较明显地高于了中央一级,随着“财力”与“事责”相匹配的改革原则落实,财力向地方政府倾斜的趋势还会更明显,未来财政收入增加的大头也将主要体现在地方财政。
公共支出扩张形成的生产与消费,扩大了财政收入基础。2008年开始的积极财政政策,始终没有退出,“十一五”规划中规划的建设项目投资一直持续。高速铁路、震后灾后重建、民生支出范围扩大、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等因素,都形成了庞大的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全国财政支出108930亿元,比上年增加19056亿元,增长21 .2%。教育支出16116亿元 , 比 上 年 增 加3 5 6 6亿 元 , 增 长28.4%;医疗卫生支出6367亿元,比上年增加1563亿元,增长32.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144亿元,比上年增加2013亿元,增长22%;住房保障支出3822亿元,比上年增加1446亿元,增长60 .8%。这些支出的执行带来了社会生产与消费的扩张,进而形成了财政收入基础,增加了财政收入的数额。
最后,全面地看待财政收入增加的现实,做好收入预测,管好收入使用。
财政收入增加是国家实力与经济向好的主要指标。各国经验表明,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可以看作一个国家发展提升到新阶段,新平台的标志,财政收入水平自然也会相应上升。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在遵循这样的道路。更具特色的是,这样的道路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一脉相承。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社会分工的细化与产业组织的变革,将源源不断地创造利润及制度红利,身处消费与投资升级当中的财政收入没有下降的理由。
预算收入与财政实际收入的偏离是预算信息不完备与政策密集调整的结果。预算的编制需要完备的信息与健全的制度为保障。预算的准确性还受到预算执行与经济运行的影响。财政收入与预算收入的偏差,在我国财政领域一直存在,近年来随着财政规模扩大,两者偏离趋势有所加剧。应该说,财政收入数额的偏离不利于支出预算的安排,也不利于财政政策的连续实施。为了应对这一局面,财政部门一方面需要加大财政所需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处理,另一方面,还要借助先进的数量预测方法和信息化工具,解决收入预测的难题。
结构性减税与财政收入平稳增长不矛盾。2011年结构性减税政策得到落实,包括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继续降低部分商品进口关税、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等。从税制角度来看,结构性减税是要降低间接税比重,增加直接税比重,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新要求的税制安排。短期之内,由于减税引起税收收入增速减缓,是有可能发生的。但是,削减财政收入并没有在结构性减税的目标当中。由多部分组成的财政收入预算,涵盖内容超过了税收收入范围,减税不等于减财政收入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