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发展卡壳批量化生产落地在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30 01:1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洪偌馨
从2006年底启动试点至今,村镇银行的发展已经迈入第六个年头。
从最早的六省试点,到全国推广,再到三年开设1027家的规划,这个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气势”可谓史无前例。
然而,新生事物的发展必然会经历种种反复和考验。村镇银行的“三年计划”未能如约兑现,而管理模式之辩刚有了眉目却没了下文。
村镇银行的“批量化”审批究竟何时才能真正落地?这个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之路又会怎样继续?
3月17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第十三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中,唯一提到的一组数据是“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累计组建村镇银行726家”。
在尚主席的“肯定”之中似乎透露出一些新的信号,也让我们看到了村镇银行发展日渐明朗的曙光。
起步:“三年计划”
经过了近三年的试点和探索后,村镇银行这个“新生”的金融机构迅速被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银监会于2009年7月23日发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下称《工作安排》),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国设立1293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其中,村镇银行占到了1027家。2009、2010、2011年分别计划开设312、344、371家村镇银行。
然而,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仅有118家,其中村镇银行100家。
“直到2008年末,中国仍有1400多个乡镇没有金融服务,存在大量的‘金融空白’地区,提出这样一个计划主要是希望加速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发展。”一位银监会人士如是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解读“三年计划”。
他认为,这个数字可能看似有些“激进”,但通过前几年的试点和探索,这个数字是可能的,也是合理的。
事实上,该计划不仅从数量上推动村镇银行的发展,还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支付清算等监管政策上对其做了相应调整。例如,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是比照当地农村信用社11%的标准执行。
在《工作安排》的推动下,2010年村镇银行迎来了新一轮“开业潮”。根据银监会网站数据,2010年全国新增村镇银行201家,超过2007~2009年三年的总和。
尽管如此,这个数字与一年前《工作安排》定下的计划仍相距甚远。
“没有开过银行的不知道怎么开,而开过银行的人又不太想开村镇银行。”谈及村镇银行的发展未能如愿提速的原因,一位外资村镇银行负责人如是总结道。
徘徊:模式之辩
企图三年设立过千家的村镇银行很快便遭遇了发展瓶颈:一方面,以当时村镇银行的设立模式很难达到“三年计划”的规模;而另一方面则是,如此规模化发展后的村镇银行将如何管理?
就在2010年底,银监会收到了两份关于村镇银行的“报告”,一份来自建行、一份来自中行。而这两份报告则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批量化”发展村镇银行的概念。
据某国有大行相关人士介绍,经过“踩点”和调研后发现,一家一家成立村镇银行不仅速度慢,关键是很多事情应该是要集约化、要量化之后才能做。
“村镇银行本身规模小、人员少,一个30多人的地方如何达到银行机构对人员培训、经营发展、IT技术的‘高要求’?例如,一家村镇银行的资本金可能才3000万,光一套IT系统就不止这么多了。”上述国有大行人士指出。
然而,上述建行和中行的报告却因涉及村镇银行的“模式”问题,在报送给国务院后被搁置了。
上述外资村镇银行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不管是建行的“控股公司”模式,还是中行提出的“管理总部”概念,都绕不开两个令人“纠结”的问题。
“首先,从监管方面来看,银监会无权‘管理’公司。其次,建行和中行都是与外资合作开设村镇银行,其间涉及到一些政策规定和经营管理问题。”他指出。
该负责人进一步解释到,如果是“公司性质”,建行与西班牙桑坦德银行,以及中行与新加坡淡马锡的持股比例可以各占50%。但是,如果是“银行性质”,不仅对外资持股比例有限制,而且就算是外资银行持股最高也只能持股20%,外资非银行机构就更少了,例如淡马锡与中行合作设立村镇银行,每家持股比例最高只能10%。
尽管村镇银行的发展因为“模式之辩”而一度停摆,但“批量化”设立村镇银行的基调却定了下来。
终于,在时隔一年之后的2011年8月,银监会在成都召开的内部会议上公布了一份名为《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子银行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的征求意见稿,村镇银行“子银行”模式新鲜出笼。
根据《暂行办法》的定义,村镇银行子银行是指经银监会批准,“由境内外商业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出资设立的专司批量化投资、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村镇银行的持有限牌照的商业银行。”
该《暂行办法》不仅让久拖不决的模式之辩有了定论,也提出了村镇银行“批量化”设立后的管理思路,并且扩大了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对本报记者表示,这种新的金融牌照解决了批量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难题,同时也为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提供了更多渠道。而业内也普遍认为,此次村镇银行子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实为解决村镇银行吸存难、汇兑结算难等问题的具体对策。
“这个消息一出,我们就开始着手准备。去年9月就报送了一批(村镇银行)名单,等待批复。”上述国有大行相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然而,由于缺少“实施细则”,《暂行办法》并没有让村镇银行的发展之路真正“明朗”起来。“批量化”设立村镇银行的思路刚刚起了个头,很快便“悄无声息”了。
停滞:审批放缓
近日,一位银监会人士向本报记者证实,现在“批量化”的确还未真正落定,而具体推进的时间表目前也并不明确。
“在村镇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监管部门希望‘停下来、想一想’,毕竟这么大的数量,也可能蕴藏着一些风险问题。对此,监管部门希望审慎推进。”该人士表示。
事实上,此番放缓村镇银行的发展步调早已出现端倪。就在2011年7月末,银监会在其官网上发布了“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答记者问”,将村镇银行组建的核准权,从地方银监局上收至银监会。
由于此次调整必将严重影响村镇银行的开设速度,所以,业内普遍认为,该政策的出台也间接标志着2009年制定的“三年计划”流产。
那么,村镇银行审批放缓,“批量化”迟迟未落地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上述银监会人士认为,银监会本来希望有更多的大行、股份制银行来做主发起人设立村镇银行,一方面这些机构操作规范,风险防控能力强;另一方面,也希望这些大机构“沉下去”用现代银行的管理思路来做农村金融。
“然而,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对设立村镇银行的态度始终‘不温不火’,相反,农商行、城商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却非常积极。”上述银监会人士称。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全国已开业村镇银行349家。从主发起机构来看,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这三类地方性金融机构共发起设立村镇银行130家。而相比之下,四大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要“谨慎”很多,仅分别发起了7家和12家村镇银行。
多位人士表示,一方面,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的运营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本身有限,很多又在远离自己“本部”的区域开设村镇银行,蕴藏的潜在风险较大。而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城商行、农商行借道开设村镇银行,实则为其跨区域发展布局的意图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
推进:“落地”在即?
根据此前本报记者赴河南调研获得的资料,截至2011年末,河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经批准开业42家(其中村镇银行39家、资金互助社3家),资产总额147.31亿元,较年初增加100.15亿元,增长212.36%。2011年全年实现利润2.15亿元,比上年增加1.13亿元,增长110.78%。
从监管指标上来看,2011年末,河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33.82%,核心资本充足率32.40%;资产利润率1.70%,资本利润率11.06%;流动性比率86.60%;存贷款比例68.12%;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9.98%;不良贷款余额为0。
不仅如此,2011年,河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8亿元,较年初增加43.39亿元,增长176.31%,涉农贷款余额49.36亿元,较年初增加35.06亿元,增长245.17%,涉农贷款占贷款总额的72.6%,其对“三农金融”的支持可见一斑。
“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累计组建村镇银行726家,有效提高了偏远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事实上,尚福林日前在第十三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唯一提到的这一组数据和肯定之词,似乎也透露出了新的信号。getty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