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剪”红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30 05:0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李淼
继美的集团去年裁员3万人创下A股上市公司纪录后,比亚迪在近期公布的年报中也显示裁员近2万人,制造业不约而同开始以裁员的方式来“瘦身”减负,让人感到阵阵寒意,曾经“再造一个美的”的口号在这场万人裁员风暴中显得弱不禁风。
其实,制造业企业极容易在政策刺激或是概念炒作中大规模扩充产能,大肆招揽人马提升销售业绩。美的是典型的以营销式为主导的企业,在2007年年底,美的空调便开始推行销售公司模式且进展顺利。随后,各地销售公司将冰箱、洗衣机的销售业务也整合跟进。统一平台、共享资源之后,美的冰洗业务增长迅猛。随后,美的小家电业务借鉴大家电的经验,也推行销售公司模式。但与一些同行操作模式迥异的是,美的掌控着销售公司的运营大权,加强对终端的控制。为了提升业绩,不少销售公司采取“人海战术”大肆招聘销售人员。从一览英才网HR发展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热衷于采用“人海战术”营销的家电企业的渠道销售人员以31%的占比高居家电核心职位榜首。
在“人海战术”的驱动之下,美的在2011年的中报非常漂亮:美的电器(000527.SZ)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去年上半年美的电器收入620.37亿元,同比增长58.97%。
尽管财报数据令人兴奋,但并未考虑到在盲目扩充市场一旦受冷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实上,随着欧美债务危机的影响持续,加上企业用工、用料成本上涨,被制造业视为生命的订单数量也在下滑,不少中小企业已经出现的停产关门现象。在去年11月份,制造业就已显示出下滑明显的趋势,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去年11月制造业PMI双双回落,并自2009年3月以来首次回落到50%以内,经济增长放缓趋势表现明显。
政策刺激或是概念炒作从宏观上造成整个行业先扬后抑,产能提前过度释放。为求企业自保,纷纷开始了转型收缩,在面对多种转型方案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裁员这种最为简单直接的方式,相对于企业短期的效应来看,裁员是企业付出成本代价最小的方式,国内相关劳动法规的不完善也一定程度助长了企业将裁员作为压缩成本的“杀手锏”,各种因为裁员造成的劳动纠纷也多以不了了之而告终。
制造业企业肆意地扩充或是大量裁减人力资源实际上是透支国内的人口红利。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说,裁员不光要面对裁员带来的员工士气以及凝聚力的振作,更要面对高额的失业保险费用。TCL在收购阿尔卡特之后,在2006年三季度开始对欧洲业务进行收缩和重组,其中在欧洲共裁员400多人,平均裁员成本超过每人10万欧元,其高额的赔偿令TCL董事长李东生痛心不已,也多次感慨中国整个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国外差异很大。
但在国内,由于大量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存在以及相关法律的不完善,企业对于裁员的赔偿成本几乎可以忽略掉,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除了被动裁员,制造业的主动离职率也是高居不下。正略钧策近期发布的服装行业薪酬报告就显示“服装行业2011年员工离职率高达26.6%”,而据正略钧策商业数据中心分析师郝碧欣介绍,26.6%这个包含主动与被动离职率的数据在全行业内低于制造业企业,制造业企业的离职率要高于26.6%,造成高离职率的主要原因就是员工的相关福利待遇比较差。根据一览英才网HR发展研究院的数据表明,家电行业员工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对于其福利待遇不满意,以15%的比例与升职可能性太小并列首位。
虽然裁员成了部分制造企业的选择,但仍有不少企业考虑到留住优秀员工的重要性,也开始调整薪酬的分配模式。例如韬睿惠悦近期发布的《2012年最新人力资源趋势》调研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年度调薪次数增加,很多企业从一次增加为两次,以期提高普通员工的积极性;用于“非周期性调薪”的预算有所增加,对表现优异的员工给予额外奖励;更为频繁地开展与市场标杆企业的薪酬比对,分析并了解自身与标杆之间的差距。以银行业为例,2012年该行业用于获得晋升员工的加薪额从原先总调薪预算的2.9%提高到4%。
制造业企业的员工福利相比上述企业相差甚远,据了解,就在美的当时曝出“裁员门”的同时,“社保门”事件同样也引起了业内关注,在中山市东凤镇的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山美的”)员工参保率被爆仅有三成多。按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企业要为一名普通工人缴纳社保项目,大致有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4种,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每人每月1100元计算,每月至少要缴纳160元;中山美的数千名员工社保被漏缴,意味着该企业逃避应缴纳员工社保费用,每年近千万元。而这种现象,在珠三角的制造业企业内已并不罕见。
国内的制造业企业缺乏长远的规划,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退出,不知还有什么可以继续消耗为保证企业的如此“大跃进”式的发展,然后再以裁员的方式来宣告自己的收缩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