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增速为何高于GDP增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30 22:18 来源: 中国财经报赵大全
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具有典型的统计口径和核算方法差异等方面的表象特征。这些表象原因也较好地解释了前者“高于”后者的客观事实,但是,社会公众在认可这些原因的同时,总感觉并不尽然。其实,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占税收总额70%流转税的增速高于GDP的增速,而流转税作为主体税种的选择符合了中国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体现了税制符合工业作为实体经济基本形态的经济结构这一具体国情,也符合中国作为“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大国的现实,更是中国以流转税参与全球商品定价的必然结果。
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的表象原因
财政收入与GDP在统计口径和核算方法上的差异,是导致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的增速的表象原因。总体来看,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税基与GDP中的二、三产业增加值大体一致,两者之间存在稳定的弹性关系;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资源税和车辆购置税等税种的税基,只是部分对应于GDP,二者相关性较弱;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和车船使用税等税种的税基,主要是与本期GDP无关的存量财产;而海关代征的进口税收则与GDP负相关。因而,财政收入与GDP的这些差异导致二者增速的差异。
一是税基与本期GDP无关的税收逐渐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与基期GDP无关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等税种的税收,伴随着10多年来房地产的飞速发展和房价的大幅飙升形成的巨额存量财产及其交易量的快速扩大而大幅增长。房产税的税基是企业保有的自用房产原值总额和出租房屋的租金收入总额,它的增长速度是由纳税人房产的保有总量和房屋出租价格的增长速度决定的。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契税实现收入2763.61亿元,同比增长12.1%,契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达3.1%。土地增值税实现收入2062.51亿元,同比增长61.3%,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达2.3%。房产税实现收入1102.36亿元,同比增长23.3%,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达1.2%。城镇土地使用税实现收入1222.26亿元,同比增长21.7%,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达1.4%。与房地产有关的税收占总税收的比重高达8%。在土地房产诸税大幅增长的同时,各地土地出让金也存在巨大的增幅,这对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是税基与GDP负相关的进口环节税收不断增长。按支出法计算,GDP核算的是进出口净额,外贸进口在GDP核算中是减项,进口与GDP存在负相关关系,进口越多对GDP的贡献越少。从税收的角度来看,进口税是税收的重要来源,进口越多进口税收增加就越多。这个因素对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产生双重重要影响。仅从2010年的情况来看,2010年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快速增长,增幅分别为35.7%和36.6%。进口税收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高达17%。
三是按现价核算的财政收入与按不变价核算的GDP。中国现行发布的GDP总量指标是按市场价格核算的,其增长速度则是按可比价格核算的,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是不考虑价格变动的影响。如果是按照现价来计算的话,2011年中国GDP增幅高达17.4%,这与财政收入增速之间的差距会大大缩小。
另外,按现价计算的财政收入,在通胀背景下存在物价引致的税收累进效应。流转税和财产税与物价上涨的正相关关系较为明显。中国实行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加之以土地房屋为核心的存量财产激增,物价上涨的税收增长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四是预算管理不断加强背景下预算外收入逐步纳入预算管理。自2000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以“收支两条线”管理为中心的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将属于一般预算收入性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与税收收入一起统筹安排使用。2011年,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据初步统计,2011年中央约60亿元、地方约2500亿元原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已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也对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起到重要的显化作用。
五是低征管能力背景下设计的税制框架与征管能力的不断提高。不可否认,1994年出台的分税制框架体系存在一定的“宽打窄用”痕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1994年相对较低的征管水平和信息化水平。2000年以来,税收征管水平大大提高。加之增值税环环相扣的制度设计的作用日益显现,税制由设计之初的“窄用”逐步变为“尽用”,尤其是重点税源监控企业制度的大力实施,对实现税收的大幅增长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总体来看,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对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起到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的深层原因
工业化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壮大以及中国出口依存度的居高不下,与之相适应的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保障了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的增速。
一是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与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国内营业税和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以及关税等流转税构成了中国税制的主体。流转税一直占税收总额的70%左右。而流转税的增长率又快于GDP的增长率,这是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的关键所在。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2002年有80种产品产量占世界第一,到2010年,有220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高达1.955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为19.8%,而美国2010年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所占的比例为19.4%,这是中国首次超过了美国。2008-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0.2%,相比之下美国仅为1.8%,而日本则为4.25%。中国的基础工业产品和主要工业产品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占世界总额的比重少则20%,多则高达80%,相当数量的品种占比超过50%。如此强大而惊人的生产能力,在税基上就表现为天量的流转额。
中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确立的加工贸易大国地位,决定了中国巨量的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大进大出、两头在外”成为中国经济的常态。在此情况下,中国以商品流转额作为税基进行征税也具有广阔的税源。在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工业制成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相应地也拓宽了税源。从出口方面看,201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末的93.6%提高到94.8%;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由“十五”末的56.0%和28.6%提高到59.2%和31.2%,汽车、船舶、飞机、铁路装备、通讯产品等大型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均有新的突破。
总体而言,流转税是以商品生产、交换和提借商业性劳务为征税前提,征税范围广泛,税源充足,且不受生产、经营成本和费用变化的影响,可以保证国家能够及时、稳定、可靠地取得财政收入。流转税的这种特点与我国“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大国地位相符合,与我国以工业作为实体经济基本形态的经济结构相符合,也与分税制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和我国基本经济规律相符合。这既是分税制成功的根本原因,也是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的根本原因。
二是GDP占比较大的东部地区宏观税负较高。一个地区税负的高低与经济增长和经济总量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即经济越发达、发展速度越快的地区承受税负的能力越强,其税收占GDP比重越大;反之,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承受税负的能力越弱,其税收占GDP比重越小。“十五”期间,东、中、西部地区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收入比重分别为70.8%、15.5%13.7%,东部地区税收占比超过其GDP占比的十多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这种状况尽管有所改变,但东部地区税收比仍然以较大比例超过GDP占比。
三是占比较大的工业企业宏观税负较高。产业结构决定税源结构,从而决定税负水平。一定的产业结构规定了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内容,税源结构及税收收入的规模必然受制于产业结构所能提供的活动范围。因此,税源结构和税收收入的规模必须建立在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它不可能超越产业结构所提供的物质基础。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已经免征农业税,第一产业税负水平很低,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第二产业受自然约束条件较小,流转额大,税收增长弹性强,因而税收负担较重。第三产业虽然税基宽、税源广,但长期以来,我国对第三产业采取鼓励发展的政策,因此对其课以低税负。这就决定了工业的税负水平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工业发达的东部地区宏观税负较高的原因。即地区差异与产业差异密切相关,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高,宏观税负就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低,宏观税负就低。
四是GDP占比较大的国有企业宏观税负较高。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10年,我国国有企业的数量占比从39%下降到了4.47%,资产总额从占68.8%下降到了41.78%,主营业务收入从52%下降到了27.8%,利润总额从36%下降到了27.8%,从业人数从占全国的60.5%下降到了19.2%。从2006年开始,我国非国有资产的总额已经过半。但是,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重要矿产资源领域、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2010年,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生产供应业和水的生产供应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所在行业的比重分别高达92.7%、91.8%和64.2%;在石油加工和煤炭采选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本行业的比重分别为71.6%和60.2%;在交通运输设备、台金、有色金属行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所占比重在31%-48.3%之间。
在上述税收来源结构中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三维视角下,GDP占比较大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工业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宏观税负都比较高。这“三个较高”的实质就是中国以工业作为实体经济基本形态的经济结构和“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大国的国际分工地位。
(作者单位:财政部财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