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咨询师四问父母(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1 07:44 来源: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他时而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笑,用一种嘲讽又超脱的眼光俯瞰我,说:“你治不了我,我什么都不想讲。”

  他时而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笑,用一种嘲讽又超脱的眼光俯瞰我,说:“你治不了我,我什么都不想讲。”

  三年前,一位母亲带儿子到这里求助,经过几次谈话很快有了效果,孩子在母亲的催促下回到学校学习,也就此中断了联系。三年后,这位母亲又带孩子前来。这时,她的儿子已经读高三,休学在家。这一次,像三年前一样,这位心急如焚的母亲希望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儿子返回学校读书,却不知道三年来,她的儿子的内心经历过多少困惑、冲突、挣扎、痛苦、绝望、放弃??

  你的孩子为什么不愿与你沟通了

  现在,这个孩子已经从学校退学,在家通宵达旦玩电脑游戏,与父母明火执仗对抗。气急败坏的父亲把他的电脑砸了,他做出对应性的报复:弄坏洗衣机的零件,扔掉父母的衣服和物品。父亲跟他说道理,他让父亲滚出去;父亲忍无可忍抽他耳光,他就用脚踢父亲的肚子??最后,焦头烂额的父母威逼利诱,让孩子来接受心理咨询,但他们的目的仍然是:让孩子重新回校读书。但对孩子内心的状况,他们几乎一无所知。

  在心理障碍的背后,有许多需要处理的因素,如,在学校,他跟同伴交往存在困难;在家里,他跟父母的沟通有许多阻碍。母亲过度保护,父亲简单粗暴。当孩子向父母倾诉内心的困扰时,母亲意识不到孩子在说什么,也未加注意;父亲则会讲一大堆道理,说许多损害孩子自尊的话,比如“走火入魔”,“精神病”,他认为孩子的心理困难是一种软弱无能,逼孩子像日本人一样在额头绑一个写着“必胜”的布条。结果是,孩子不愿再跟父母沟通,只是独自挣扎,反而陷入更深的症状。

  孩子来接受心理咨询,不是出于自愿,而是父母的要求。他答应这个要求,目的是为了胁迫父母给他买一台新电脑。

  几年来在学校里,他不知道如何跟人交往,虽然内心里渴望交朋友,但跟人打交道的方式不恰当,反而让同学们觉得他“怪异”,一个个都回避他,以至于他在生活中几乎没有朋友,长期陷入孤立的状态。

  在家里,他跟父母没有沟通。他曾经多少次试图跟父母沟通,但父母总是做出不适当的回应,渐渐把沟通的渠道堵塞了。现在,他再也不想跟父母沟通了。他的父母,是那种固执的类型,不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事情,更不会走到孩子的内心,去了解他的感受,他的想法,他的需求,让他感受不到理解、体谅、支持。父亲在社会上是个强人,一直试图用自己的强势来征服儿子,曾经给孩子造成压抑,后来招致孩子的激烈反抗。母亲脾气很急,没有耐心倾听孩子,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总是对孩子唯唯诺诺。而且,在她的眼里,儿子一直都不到十岁,她一直用对待儿童的方式对待儿子。

  症状的背后

  因为现实里没有沟通的渠道,这位当事人就在内心构造了一个世界,让自己躲在里面。每天,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只跟电脑打交道。这个家庭经常出现的场景是:在房门内,儿子在玩着电脑游戏;在房门外,父母在走来走去。儿子用玩游戏来逃避内心的冲突和痛苦,父母用走来走去表达他们的焦虑和无奈。

  三年前,当事人发展出一种强迫行为,而在这症状的背后有很深很复杂的根源,这些,他的父母并不知道。最初,他对数字有欲罢不能的强迫关注,为此十分痛苦。在他的要求下,母亲带他来接受了两次心理咨询,刚产生一些效果,咨询就中断了。如果生活中那些导致症状的因素没有得到处理,症状就会得到维持,并且会长出新的症状。果然,据当事人陈述,在此后的三年里,他隐秘地发展和更换了各种症状的形式,并且顽强地保留了口水吞咽的行为。

  症状的发生有现实的根源,也有内在的动因。例如,人有关系的渴望,如果这种渴望没有表达和实现的渠道,一个人会去寻找虚幻的方式去跟人联结,从中获得变相的满足。因此,在我们的谈话中,当事人几乎是饶有兴味地向我讲述这样的情况:他曾跟一个他喜欢的人同桌,并且渐渐觉得这个同桌越来越受到他的影响,也开始吞咽口水。这可能是当事人的想当然,却给他带来一种潜意识的满足,那意思仿佛是说:他跟同桌成了“拴在一根绳子上的两只蚂蚱”,有了一种难兄难弟的亲密关系。他说,他也曾把口水吞咽传给一个他讨厌的同学,这让他觉得自己很有影响力,并从中获得一种价值感的虚幻满足。甚至,他悄悄告诉我说,他的父母也被他传染上了口水吞咽。且不管这些是真是假,但对他来说,简直成了他的枯燥生活中一个私密而有趣的游戏。

  三年前,当事人为症状感到痛苦,还意识自己需要寻求心理咨询;三年后,他把症状变成了他的生活,甚至会保护他的症状。其中有一个方式就是在网上查各种关于强迫症的信息,寻找到一个强迫症的群体,长期跟他们探讨,想得到一些方法,让自己走出症状的折磨。但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他非但没有得到治疗,反而受到更多的暗示和强化,变得越来越认定自己是一个强迫症患者。并且,他从跟这个网上强迫症群体的交往中获得了一种归属感的满足。这样一来,他不再想改变症状,反而要保护他的症状。

  在跟我的谈话中,他时而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笑,用一种嘲讽又超脱的眼光俯瞰我,说:“你治不了我,我什么都不想讲。”这是一种来自潜意识的阻抗或防御,其实,他的症状本身就是一个防御系统。几年来,他花费许多心力来建造这个防御系统,它变得越来越完善,简直密不透风,水泼不进。他采用一种诡辩性的方式跟你说话,你说正,他说反,你说反,他就回头说正。但也不是这样简单,在正与反之间,他还使用悖论,使用高深莫测的哲学,如奥修、老庄。他时不时说着“道可道非常道”,“绝圣弃智”,等等。他说,他花了三年的时间试图弄懂“弃智”。他说着这一切的时候,就像一只小狗兜着圈子追咬自己的尾巴。当一个人失掉了现实,他太想飞到天空,以为可以超拔于人类之上;当一个人在生活中不断受伤,他会处处设防,简直要让自己刀枪不入。

  在他身上,还能看到这些:防御,无奈,放弃,得过且过,不思不想,逃避责任,寻找借口,只想满足自己的欲望,不在乎他人的感受,不理会周围的环境,等等。他告诉父母说,他休学是为了写作。但这只是应付父母的托辞。他没有写作的设想,也不想去写,也没有任何可写的。他不会为未来谋划,不会采取一点点行动让环境变得好一点点。他退行到本能的层面,只要有吃的东西,他就不会去动一下,只要能活下来,他不会做任何努力。他会在垃圾里找一个落脚之处,也不会弯下腰把垃圾挪动一下。

  你的孩子在面谈室里发生了什么

  许多父母带孩子来寻求心理咨询,看到孩子走进面谈室,他们很想知道,面谈室里正在发生什么。有些父母会抑制不住好奇心,悄悄走到面谈室门口,把耳朵贴在门上听。

  简单来说,治疗的效果来自于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真诚的关心,倾听他,了解他的缺乏和需求,理解他的处境,体谅他的感受,接纳他的缺点,找到跟他共同的语言,进入到他的内心里去??于是,改变发生了!

  许多父母会说,这很简单呀。我却要问:这么简单的事情,做父母的为什么对自己的孩子就做不到呢?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