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幸福只是意义的“替身”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5 01:4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我们往往以为自己在寻求幸福,其实是在寻找意义。”幸福到底是什么?现代化的进程如何破坏了我们曾经拥有的幸福感?《幸福》一书作者威廉·施密德日前分别在京沪两地与周国平就此展开对话

  孙行之

  最近十年,幸福逐渐与财富、经济一起成为生活的关键词。如最近出版的《幸福》一书作者威廉·施密德所说:“人们突然发疯似的追求幸福。”但却很少有人能够说清“幸福”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本风靡欧洲的《幸福》要告诉人们“幸福就是对人生意义的寻找”。

  在施密德这部不足两万字的著作中,他用了四个章节来解析幸福的三个层次:其一,是好运。德语中泛指幸福的词Glück,原本的含义就是运气。然而,运气稍纵即逝,而且并非人力可以掌控。其二,是快乐。通常所理解的快乐,是与痛苦相对立的,是要排除痛苦的。在这样肤浅的理解中,快乐几乎可以归结为“脑中的化学物质对劲”,即一种生理心理状态。这种快乐不可能持久,持久的结果必然是厌倦,甚至是乐极生悲。把这种快乐作为幸福来追求,还会使人不能承受人生中必有的痛苦,更不用说从挫折和苦难中获取精神价值了。

  而更高层次的幸福则是“充实”,作者鼓励大家接受平淡,正视痛苦和悲哀,顺应天性,接受根本上的矛盾性,进而提出“人生的第一要务不是幸福,而是寻求意义,我们往往以为自己在寻求幸福,其实是在寻找意义,幸福只不过是被选中代替意义而已”。

  这位德国作家还有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瑞士医院担当心灵抚慰师。这家瑞士医院接受的病人大都来自富裕阶层,在接待他们的过程中,施密德发现:“财富并没有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相反,却为寻求幸福带来了阻力,他们不知道身边的朋友是看重他们的钱还是他们的人。没有真心相待的爱人和朋友,实在难言幸福。”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施密德这样说道。

  就施密德个人看来,所谓“幸福”就是一种寻找意义的过程,而“意义”即为“关联”,从他的所见所闻来看,充实的“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幸福来源。然而,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于幸福的定义无疑存在差异。“物质”与“精神”、“客观条件”与“主观愿望”各自在幸福感中所占的比重也因人而异。有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一场拉锯战。

  由此而论,“幸福”似乎因人而异,无规律可循。施密德的话或许可以给人以启示:“充实,就是接受人生根本上的矛盾性,立足于感受真实的、完整的人生,如此产生的幸福感必然是深刻而持久的。在生活的各种矛盾中不断重新寻找平衡,这种平衡不一定在每时每刻都能找到,但是它们贯穿于整个生活。”

  人物档案

  威廉·施密特 研究生活艺术领域的哲学家,1953年出生于德国比伦豪森,目前生活在柏林。1980年起,他先后在柏林自由大学、索邦大学和图宾根大学学习哲学及历史。1991年,他完成了自己有关米歇尔·福柯的博士论文。此后,他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其中包括莱比锡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埃尔福特大学及耶拿大学。1998至2007年,他定期在阿尔比斯河畔的阿福尔特恩诊所提供哲学心灵服务。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国语言,其中《幸福》一书成为德国的畅销书。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