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清明,传统文化复活的样本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5 02:00 来源: 郑州晚报

  □张培元(郑州)

  据北京市清明指挥部统计,截至4日上午10时许,全市已有178.2万市民出行祭扫,每天扫墓人数平稳,没有出现极值。为何未出现人流“爆发”?一方面因为清明节前的一段时间来,祭扫人流每日都在20万左右,分流了小长假中集中祭扫人流;另一方面,是网上祭扫人流的增加。

  (4月4日《法制晚报》)

  清明是一个慎终追远的中国式感恩节,曾经被冷落于逼仄的日历角落,然而当它正式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在短短5年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复苏——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各种形式的祭扫,更感受到了文化在传承中的转型——“绿色殡葬”“网络祭奠”“鲜花祭扫”等新兴祭祀方式不断出现,其影响年甚一年。

  传统文化流失,冲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版图,影响着所有人的心灵版图。为了推动文化回归,重构传统,近年来人们作了种种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相形之下,清明文化的重新激活和传承发扬做得最好。一是在宏观制度层面,国家在2008年起将清明列入法定节假日,为公众祭扫打开了宝贵的时间窗口;二是在行政引导方面,各地纷纷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和财力补贴力度,服务民众清明出行,倡导公众文明、错峰祭扫;三是在文化重构方面,不少地方进行了有益尝试,通过节日前后举办清明民俗文化展览、开展集体祭祀免费及鲜花换烧纸活动等方式,营造低碳清明、绿色清明的浓厚氛围。

  既有制度催化,又有时间窗口,更有各种公共行政资源的合力推动和文化浸润,公众对复活和传承清明传统文化给予了积极回应——参与祭扫的人数越来越多,扎堆出行逢节必堵的现象却在减少;选择骑自行车出行和文明祭扫的人越来越多,燃放鞭炮、焚烧纸人纸屋等陋习和“烟火纷纷”的景观却明显减少;海葬、花葬、树葬、草坪葬等生态葬逐渐为人们所接受,隆丧厚葬的落后观念渐被摒弃。文化味道日浓,传统色彩日深,人们重新发现并准确站在了老祖宗设立清明节的文化原点上,同时为清明增添了清新时尚的时代气息。

  传统节日背后往往凝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极为深沉的集体记忆,极为醇厚的文化积淀。清明节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墙、感恩日。站在这个节日,以传统的祭扫方式缅怀先人和历史英雄,每个人身上的民族胎记都会被再次唤醒,心灵再受到教育和涤荡,文化认同感会再次得到强化。年年清明,今又清明,随着这个节日符号得到固化,我们有更理由相信,所有的优秀传统文化都能得到复活,都能以类似路径抵达未来。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