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金融体系 发挥“逆周期稳定器”作用 (上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6 08:08 来源: 金融时报记者 刘红
主持人:本报记者 刘红
特邀嘉宾: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研究总监、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 詹向阳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宗良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郭田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目标确定为7.5%,虽然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依然处于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但相对于过去20年10%左右的年均增长率,7.5%的增长目标意味着经济发展的重点将更多地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在经济周期性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金融宏观调控应怎样着眼于逆周期审慎管理,健全经济金融对接机制,引导和鼓励金融体系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确保在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记者邀请本报专家组成员,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研究总监詹向阳、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继续做客财经热点对话,探讨相关问题。
主持人:2011年,中国银行业取得了净利润超过万亿元的佳绩,其中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共实现净利润6000多亿元。与此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服务民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是否履职到位?在发挥“逆周期稳定器”的作用方面效能如何?
宗良:近几年,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成功进行了股改、上市,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这是银行业利润较高的内在条件。我国坚持严格的监管标准尤其是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是银行业利润较高的外部条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只有实体经济稳定发展,才有银行业的发展。因此必须以更大力度、更高水平加快推进创新,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核心是有效配置金融资源。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扩大内需、保障民生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积极支持扩大内需、保障民生就是有效发挥“逆周期稳定器”的具体体现。
一是深拓消费信贷市场,推出灵活方便的消费信贷产品。应加大开展个人信用卡业务及个人耐用消费品消费贷款业务力度。同时要支持信用体系建设,开发多元化的消费新产品。针对不同的个人消费信贷需求,可以在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方面进行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二是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可采用在建工程抵押、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担保方式,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支持力度。
三是加大对教育发展和医疗事业的支持。通过提供金融支持、合作开发等方式促进教育产业做强做大,加大助学贷款发放力度。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
詹向阳: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大银行作为宏观调控的主渠道,在引领社会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商业银行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大力支持企业发展,2009年工农中建四家大型国有控股银行境内人民币贷款余额较上年增长28%,贷款增加额创历史最高纪录,切实发挥了“逆周期稳定器”的作用,有效助力实体经济抵御外部环境波动影响。2010年之后,商业银行根据国家货币政策调控导向,开始执行稳健的信贷增长政策,信贷增速保持在合理水平。
郭田勇:中国银行业高利润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息差水平较高,二是与中国间接融资主导的体制有关。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银行业仍能取得高额的利润,与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当然,与监管部门的宏观审慎监管也是分不开的。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银行信贷在全社会融资中占比很高,信贷波动与经济周期变化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有很大关系,因此银行信贷在发挥“逆周期稳定器”的作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主持人:2011年,我国社会资金较充裕、活跃程度较高,但充裕的流动性在发挥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保证实体经济可持续稳健增长的作用上有待提升,资金错配的情况较为突出,请问症结在哪里?宏观调控要发挥逆周期调节效应,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詹向阳:宏观调控要发挥逆周期调节效应,最重要的是打通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血脉连结,这样才可能通过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向,有效支持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1年,活跃、充裕的流动性并没有充分发挥起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保证实体经济可持续稳健增长的作用。一方面,为追逐高收益,资金加速流入虚拟市场,“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等现象频繁出现,经济泡沫化程度不断加剧;另一方面,相对于虚拟市场因泡沫集聚带来的高收益高回报,传统产业回报率低,产业新引擎又尚未培育成熟,资金从实体经济部门外逃的情况较为严重,特别是中小企业作为实体经济中的薄弱环节,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更为突出。我认为,造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部门脱节的关键症结是民间资本由于缺乏管制,脱实入虚。
郭田勇:目前中国尚未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利率水平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资金的供求情况,不能引导资金进入最有效率的产业和部门,从而导致资金错配。
经济发展过程存在大量的顺周期性,如居民消费行为的顺周期性,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等,各利益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保持行为与经济周期的一致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个体理性相加并不等于集体理性,监管部门应该重点关注和防范系统性风险,建立健全逆周期调控机制。
主持人:如何加强对民间资金的管控和引导,避免其成为危机的突破口和导火索,让民间资本成为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詹向阳:1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民财富不断积累,民间资金规模越来越庞大。根据有关机构的统计,截至2011年5月,民间借贷余额大约是3.38万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规模,如引导得当,可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但若任其游离于宏观调控之外,则会成为积聚经济泡沫的推手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导火索。
为此,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应尽快将民间资本纳入到管控范围之内,要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以充分认识非正规融资渠道的危害性为前提,建立并不断完善民间资本的统计制度,准确掌握民间资金的规模和流向,在此基础上,对民间资本实施有效管控,特别是要出重拳有效遏制高利贷的滋生和蔓延,避免其对金融市场正常运行造成干扰。
此外,要通过开放投资领域,拆除民间投资发展中存在的“玻璃门”、“弹簧门”,为巨额民间资本寻找合法“出口”,引导地下金融转为地上金融,从而让民间资本成为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宗良:适当降低门槛,积极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增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积极性和投资热情,鼓励民间资本组建面向小微企业的社区银行或村镇银行,为逐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创造条件。既要注意让民间资本成为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又要注意实施有效监管、防范风险。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将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一是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小型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可以通过加强信息沟通交流、提高信息透明度,防止风险的累积。
二是逐步完善民间资金进入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对于适应促进民营实体经济发展的民间金融形式应规范发展,促进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
三是严防民间借贷风险扩散。对于以投机为目的的高利贷资金、非法募集资金等,应予以坚决打击。同时,紧密排查银行贷款资金流向,避免违规投入民间借贷市场,严防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和企业扩散。
郭田勇: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民间资金流动,并要把民间资金纳入监管范围中。同时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放开市场准入,减少行政审批,清理和修改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法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