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农满月 农技推广基层无进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7 00:46 来源: 中国经营报刘永
以“科技兴农”为主题的2012年“一号文件”已经下发一个多月,4月6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河南省农业厅了解到,一份名为“如何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指导意见”的文件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地方版,正在等待河南省人大审议,如无意外,将很快以省政府的名义出台并在全省实施。
此外,河南省省长郭庚茂明确表示,将在2012年健全河南全省乡镇一级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然而,记者近期调查发现,虽然从中央到省级政府都将农业科技作为今年农业工作的重点,但多年来“农业技术推广”一直遭遇“最后一公里”瓶颈,无法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职能缺失、现有体制无法适应新的农村环境等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因为“一号文件”改变。
职能缺失
很多原本为农业服务的工作人员平时都在干别的“更重要”的工作。
不久前,河南省修武县高村乡一位农民种植的小麦大面积死亡,这个情况反映到修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后,修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给高村乡负责农业技术推广的允清渊打电话求助,但允清渊的答复是他正在另外一个村庄包村,需要向乡长请假获得允许后才能前往。
记者了解到,允清渊的尴尬是河南众多基层农业服务人员正在经历的,这种职能的缺失与错位与农业服务在基层受重视的程度直接相关。
以修武县高村乡为例,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高村乡政府的工作人员从120个缩减到65个,全乡仅保留了3个“办公室”和5个“中心”,其中一个就是农业服务中心。这个中心有6人编制,负责着高村乡47个自然村,8万亩耕地。但实际上,很多原本为农业服务的工作人员平时都在干别的“更重要”的工作,如“开展以稳定和谐为工作准则的打包式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等。
年近60岁的吴世杰是修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担负着向247个村庄20万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职责。在他看来,由于乡镇一级农业推广体系的断裂,仅凭他所在的县推广中心的十几个人,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河南省农业厅相关人士看来,从省里往下推动的科技入户、万名农业技术人员包万村等带着运动式色彩的也是农业技术推广的补充。但是记者了解到,这样的推广手段往往流于形式,很难见到实效。
科研推广两张皮
农业技术推广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评职称、完成论文发表数量以及获得国家相应的研究课题扶持资金。
割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让农民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即便这个体系是健全的,许多科研成果也很难让农民得到实惠,因为许多科研成果一开始就不是针对市场来进行研究的。而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评职称、完成论文发表数量以及获得国家相应的研究课题扶持资金。
“我敢说,大多数的农业科研成果从一开始就注定被锁在档案柜里。”河南焦作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化研究所所长吴放告诉记者,“研究成果是和市场脱节的。有些科研人员为了争取到科研经费、获得职称,都需要按照框框里的项目来进行研究。”
吴放所称的框框,是指的国家和省里各个机构在每年下达的研究课题目录。朝这个方向靠拢,符合研究目录里的研究方向的,才符合申报研究资金的要求。吴放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一开始这个研究就不是针对市场的。
越往上的科研单位越不缺研究经费,但也意味着与市场脱节的情况更严重。而基层研究单位却不受当地政府重视,焦作市下属的沁阳市农科院早在几年前被悄无声息地撤销了。
“真正有用的研究应该是自下而上,而非是由上而下。”吴放说,“我接触的一些在农业一线的养殖或种植大户,他们掌握的农业知识一点也不亚于坐在办公室里的研究人员,甚至他们的研究更切合实际。”
一方面科研系统缺乏对市场的把控,另一方面农业科研与农业推广保持着两张皮。
修武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主任吴世杰告诉记者,每年老百姓需要的农业技术大都是一些常识性的技术,上级部门并没有给他下达相应的关于推广农业新技术的要求。
人才危机
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育从源头就是失衡的,很少有人愿意学种植技术,即便开办也招不来生源。
加强农民和相关农业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是河南省农业厅科教处副处长胡旭云分管的工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胡旭云给记者看了她的工作成果——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农事早知道+效果”,然后跳出一串河南省各地一片叫好的地方新闻报道。
胡旭云说,她正在琢磨如何让农民享受到更好的培训。通过互联网则是最新的尝试。但是究竟有多少人会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了新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则没有评估过,也没法评估。
吴世杰认为,政府应实行科技特派员,将掌握一定业务技能的大学生派驻到村里,这样既可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实际需要。
但也有农业专家指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育从源头就是失衡的。河南省是生源大省,这一点决定了农业大学和高职类还有种植业等专业的设置,但是中专类根本就没有人愿意学种植技术,即便开办也招不来生源。
有分析认为,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为中国农业带来稳定的一种生产模式,也让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得到逐年提高。中国的粮食多年来一直增产,已经到了一定的水平了,如果不靠科技,再提高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