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基金成了谁的赔钱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7 00:48 来源: 中国经营报

  缥缈

  据相关统计,已公布年报的64家基金公司2011年全部亏损,总计亏损5004.4亿元,收取管理费达到288.6亿元。

  规模大、操作难、成本高、赚钱少……以A股为标的的证券投资基金,到底有没有“投资优势”?如果有优势,为何总是“亏钱”?总被“埋在春天里”?

  犹记2010年基金年报发布之后,笔者曾评论说:2010年与2009年最大不同的地方在于,基民们懂得割肉,不再“死扛”(2010年基金持有权益人数有极大的降幅,总户数同比减少了1140.99万户客户,减少比例为11.45%)。而这一态势在2011年得以延续。

  回顾2011年全年,基金没有出现所谓“超越多空或超市场的表现”——指数跌多少,它也跌多少,有时甚至跌得更多、更狠。比如,2010证券投资基金,亏损的比率为9比1;2011年,证券投资基金可以说是“全军尽墨”了。

  那么,基金成了谁的赔钱货?

  显然,基金管理公司没有赔钱,赔的仅仅是基金持有人的钱。基民水深火热,基金衣食无忧;基金改革的愿望,越来越被淡化。

  也正因此,我们仍然未能在过去的一年,培育出一批真正的市场化基金(规模不能很大、立足于绝对收益、立足于期现套利、跨市场对冲现货风险、擅长逆周期类型的实战操作)——以此来适应不断变化中的股票市场。

  在港股市场的朋友圈内,有一个笑话:某公司的一只中国消费基金发布业绩显示,前“10大”持仓中的前三名竟然是中移动、中石油和中银香港。问曰:啥时候这三位成了“消费股”?答曰,一度确实是以“消费股”为前十大,谁知后来都“跌没了”、“掉到10以外了”。

  又问,为啥消费基金可以配这么多移动、石油、银行?答曰,基金经理自己觉得稳当,好歹“不会输给指数太多”。

  以目前有关方面的政策导向而论,后市很可能会出现行业性质的“集中持股”——无论何种基金,一概都是“满手”的“大盘蓝筹”。

  证券投资基金无疑是证券市场的主力机构,但是却没有人能说清它们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以至于很多投资人,至今为止仍然坚持以为证券投资基金属于“理财”产品,而非真正的“机构”。事实上,基金是稳定市场的投资力量,但首先,它是作为一家机构而存在于市场上的。

  基金的存在,是为了实现投资者(仅限于基金持有人)的利益最大化——投资者愿意支付基金管理费用的道理就在于此。

  然而,按照《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规定,我国主要采用契约型基金,这种法律结构,事实上等于固化了基金委托人并非真正财产所有权人,投资受益人也不仅仅是财产管理权人。长此以往,确实令人忧虑。

  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行业,依然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

  最明显的地方在于,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行业,作为“市场机构”的经营模式,还远远不够成熟。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投资基金都不能证明,自己能够保证其持有人可以获得低风险而且相对安全的投资收益。现实情况是,A股市场中几乎所有的基金,主要是承担市场大趋势的“对手盘”,基金与市场的大趋势对冲的结果,是令其本身的风险增加,甚至远远高于一般投资者。

  事实上,我们对于基金业“恶的一面”的分析,远远不够。根据最近10年的基金投资业绩统计结果,我们已经可以判定,基金不太可能总为投资者赢取超出市场平均的业绩与回报。连续两年的基金全线亏损的发生,可能绝非偶然。

  如果没有优势,那么,基金行业在熊市中继续“扩张”,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儿,还不如把“择时”与“择股”的功能还给市场本身。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