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开发性金融缓解能源资源约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7 08:24 来源: 华夏时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 刘卫平
随着中国逐渐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开发性金融已经成为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开发性金融形成“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媒介,国家金融外交的重要工具,全球资源整合的重要力量”的战略目标,加快推进中长期融资体系建设,对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与经济治理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性金融与国家发展战略
开发性金融以国家发展战略为核心服务对象的确立,是其质的规定性,是开发性金融理论形成的必要前提,而其理论的形成及国际战略的运用,则进一步完善了开发性金融理论的服务与研究对象,从而为科学地理解这一对象的内在结构及其在理论体系上的再现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当前,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多年来,我国开发性金融机构在国际业务大发展过程中,紧密围绕国家“走出去”战略,主动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在促进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约束、服务国家发展和安全两个战略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以解决合作国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合作业务,探索更多、更有效的合作共赢方法,得到了合作国的一致肯定和支持。这些,为我国开发性金融机构下一步开展国际合作业务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国际经济形势分析,相似的起始条件和世界政治地位,使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互补性和一致性。因为中国经济未来的长期增长,内在地包含了亚非拉国家的发展要素,亚非拉国家要实现自身发展也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甚至是必须依靠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运用开发性金融整合全球资源,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支持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是实现科学持续发展与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发性金融机构新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历史使命。
全球资源配置与经济治理新格局
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式,大大突破了资源配置的界限,使资源配置由一国范围扩展到国际范围。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就是期望本国资源或要素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最优配置;经济全球化也确实为各国资源或要素配置的最优化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不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并没有越来越走向“趋同”,而是越来越走向“两极分化”,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在全球范围的两极分化是并行的并且是严重对立的。以非洲为例,国际社会自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便开始对非洲提供援助,虽有一定成效,但一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非洲的贫困状态。事实上,非洲国家“自我中心”的理念就是正确认清以我为主的国家发展的方向,从“自我中心”的角度来正向规划其经济和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
从非洲的立场来看,新的替代方式应该把建立“自我中心”的经济和社会与参与全球体系结合起来。这一总体性法则适用于今天的非洲,正如其在现代历史的全时段中适用于全世界的所有地区一样。开发性金融理论正向规划投资非洲的方法,正是建立在以正向规划双向自我中心的“有我”与“有你”的共赢、可持续方法。从根本上来说,经济互利是中非合作的主要动力和特点,这种互利关系也通过全球价值链传导到了西方市场中。欧洲和中国对非洲的“兴趣”,虽然存在竞争,但亦存在合作的机会。但从整体看,非洲的建设最主要还是要依靠非洲国家自身的需求和定位。同时,我国也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国际合作,从中熟悉国际规则并寻求与掌控其发展空间。
中欧双方在过去60年,依据各自不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不同的对非投资与援助政策原则和理论。如今,欧盟转换视角,发现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模式生命力强大,希望通过与中国合作,以借鉴中国经验改善欧盟传统模式的不足。对欧盟近年针对非洲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所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欧盟正借鉴中国的经验模式进入非洲的基础设施领域。虽然欧盟的主要目标是出于同中国竞争市场的考虑,但欧盟同样认识到非洲经济基础设施在非洲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认同中国在非洲经济基础设施领域内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参与全球资源或要素的最优配置,这不仅是在经济形势方面进步的重要表现,更是从“生产力”层面向“国际生产关系”层面的转换,同时也是参与全球治理的具体体现。事实证明,开发性金融理论正是21世纪中国站在世界全局的角度,通过合作国整体性地规划把“网”建好,对合作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资源状况等要素进行全面研究和整体性设计,逐步形成全球资源配置双方内向与外向有效的结合和以我为主导的“全球多中心价值网”理念。